揭秘:古代长枪末端安一个枪纂是因为什么

日期:2023-10-1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枪,又称矛,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常用的主战兵器之一。在数千年的古代军事史上,众多的兵器不停地随着时代变迁诞生、变化、消亡,但枪却始终牢牢占据古代军队常用兵器的前几名,不论朝代如何变迁,枪的重要性始终无可替代,上至威震天下的名将,下至籍籍无名的普通士兵,枪都是他们在战场上最好的伙伴与工具。

  枪的外观形制,随着历史变迁也在不停地改进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一般而言,一杆标准的长枪,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枪头及附属品(红缨)等,枪杆,枪纂。枪头的重要性不必多说,是长枪用以击杀敌人的主要作战器件,必须要锋利坚固。枪杆则决定了枪的长度,保证了枪有足够大的攻击范围,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这也正是长枪的威慑力所在。

  但对于枪纂的作用,很多人就不甚了然,甚至误认为它不过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已。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所谓枪纂,又称“枪鐏”,用民间俗语说,实际就是枪杆末端的一个带尖儿的铁疙瘩,在戏台上,为了演出效果,枪纂通常被设计成描金画银的亮闪闪的外观,因此给很多人以一种错觉,认为它就是个用于增加美观的艺术品。

  其实这种看法大错特错。枪是古战场上用于杀死敌人、保全自己的武器,是古代士兵用于安身立命的根本,古代士兵们每天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冲锋陷阵,哪里还会顾得上手里的武器美观不美观。长枪末端之所以会都会装一个枪纂,完全是古代军人用血换来的宝贵经验。

  枪纂的第一个功能,是配重功能。古代用于实战的长枪,实际长度往往超乎现代人想象,两三米稀松平常,五六米也不鲜见。如此之长的枪杆,固然可以充分放大长枪的攻击范围,但也带来一个显著的缺陷:枪杆过长,前段又有一个沉重的枪头,很容易使得枪身整体配种失衡,头重尾轻。

  于是乎,士兵为了拿稳长枪,握住枪杆时只能尽量靠近枪身中段,无形中不仅使得长枪攻击范围大大减小,还在身后余出一段长长的枪杆,会严重干扰自己身边的战友,非常不便。于是,枪纂就应运而生。在长枪末端安装一个分量不轻的铁质枪纂,就可增加枪身尾部配重,使得枪身整体重量协调,士兵在持枪时就能尽可能多地靠近尾端,使得长枪攻击范围尽可能放大。

  枪纂的第二个功能,是击刺功能。古代长枪的枪杆基本都是木质,在战场上激烈的搏杀中,枪杆如果遭到重物砸击或者利刃砍削,经常会折断,导致带枪头的前半截掉落。而在刀来枪往的激烈交锋中,对方也不可能给你修理兵器的时间,如此一来,没有了枪头,长枪变成半截木棒,杀伤力大打折扣,使得持枪者陷入绝境。

  而枪纂的重要性,就在此时凸显出来。枪纂的基本形制是一个铁疙瘩外加一个尖刺,万一枪头折断,士兵还能立即调转枪杆,用枪纂作为战斗部,砸击或者刺杀敌人,继续保持战斗力,免于成为对方的活靶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古代军人关键时刻就靠它救命。

  第三点,枪纂还有一个实用功能:有了它枪杆可以很方便地充当拴马桩。古代士兵骑马作战间隙,有时需要下马休息或者安营扎寨,如果处在平原荒野中,想找一个拴马桩难比登天。此时可以把枪纂深深刺入地中,把马缰绳拴在上面,就成了一个很实用的拴马桩。想不到,一个小小枪纂有这么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