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裴潜,字文行,生年不详,卒于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年),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从魏太祖曹操至魏明帝曹叡,他历仕三朝,先后任丞相府参知军事,郡守、州刺史,典农中郎将、大司农、尚书令等职,身封两侯,是曹魏政权中颇具谋略的朝臣和治绩显着的地方官。
裴氏为河东着姓,裴潜之先祖裴遵,于后汉初随光武帝刘秀平定陇、蜀,居于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于东汉安帝,顺帝之间迁于闻喜。其父裴茂在汉灵帝时历任郡守、尚书, 亦被封侯。
汉末,中原丧乱,而地处长江中上游的荆州却比较安宁,许多中原士人为躲避战争,游集于此,以观时变。青年时期的裴潜,也随中原士人一起避乱于荆州,同在那里的王粲、司马芝等人经常谈论学问,议论政事,很受荆州刺史刘表的器重和优待。然而,裴潜对刘表的政治才干却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刘表虽据荆州有利之地,并常以周文王自许,准备收拾天下残局, 继承汉统,但他柔弱寡断,不具霸王之才。因此,他很快离开荆州,远适长沙。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前,刘琮举荆州全境降曹,避乱此地的中原士人多被曹操录用。裴潜也归了曹营,始为丞相府参知军事,继为县令及政府主管粮食的属吏。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代郡乌桓部族首领自称单于,反对统领他们的汉族官吏,为乱地方,郡守不能治。于是,曹操派裴潜出领代郡太守。其时,代郡乌桓有万骑精兵,势力相当强大,但裴潜深信,只要处理合理,就可使—触即发的民族矛盾平息下来。因此,他拒绝曹操要他率重兵前去镇压的主张,只身至代。乌桓众族看到新郡守不带一兵一卒,对他们依旧信任, 表示欢迎。由于裴潜的安抚,乌桓族人将虏掠的财产、妇女、兵器等交给汉族百姓。对于那些刻薄、搜刮少数民族的汉族官吏,裴潜给以严厉打击, 一郡为之震动, 一场混乱得到平息。
代郡是曹魏的北边要塞,也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发展与巩固这里的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利益,就成为治理这一地区的核心。裴潜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并能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使境内汉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他在郡3年,治绩显着,受到曹操的称赞。
裴潜不仅善于治政,而且统军率士,也有一定方略。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身自由。同时,也促进了屯田区内文化事业的兴办,为国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
魏明帝时,裴潜由河南府尹转升太尉,大司农,尚书令,位至光禄大夫。此时,他已是曹魏政权中的老臣,颇有威信。以其在政府中的威望,魏明帝为了整肃吏治,让他制定了各级官吏的考核制度。这个制度仿照西汉州刺史纠察官吏的六条原则,提出各级官吏的考核标准,简便易行、颇见成效。
裴潜历仕三朝,始终清廉自洁,不以高官显位谋取特权。他多次调迁,从未带过妻室。他的妻子生活贫困,以编织壁障为生,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简朴。他在兖州任上所用的木床,至他离任时巳破烂不堪,只好挂在屋里的柱子上。他出入京师,从不乘坐华丽的官车,而只坐仅能挡风雨的“ 车”。他的兄弟居家务农,亦都十分节俭。他的清廉自洁,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赞美。,刘备的荆州守将关羽北上包围丁曹操的江北重镇樊城和襄阳,为了解救襄、樊之围,曹操调集地方军,并亲临前线指挥。时裴潜任兖州刺史,也率军前往增援。各地大军集结于汝水北岸之糜陂(今河南郯县北),兖州的军队部伍齐整,威严肃静,曹操检阅部队,深为叹服,夸赞裴潜治军有方,并给以赏赐。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裴潜任散骑常侍,负责规谏,不久,出任魏郡典农中郎将。
曹魏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民屯占主要地位,它是以招募组织流民施行的,其组织形式是军事制度。因此,无论屯田部民还是下级官吏,基本没有进身之路。当大规模的战争基本结束,部民也逐渐在屯田地区内定居下来。这种军事性的组织形式已不能调动部民的生产积极性,管理屯田的下级官吏也因无进身之门而逐渐怠惰。根据这种情况,裴潜上奏魏文帝,建议仿照郡国九品中正制,在屯田区内实行自下而上推荐选拔官吏的贡举制度。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使贡举制在各个屯田区内推行开来。贡举制的实行,使部民逐渐从长期的兵营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了人身自由。同时,也促进了屯田区内文化事业的兴办,为国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
魏明帝时,裴潜由河南府尹转升太尉,大司农,尚书令,位至光禄大夫。此时,他已是曹魏政权中的老臣,颇有威信。以其在政府中的威望,魏明帝为了整肃吏治,让他制定了各级官吏的考核制度。这个制度仿照西汉州刺史纠察官吏的六条原则,提出各级官吏的考核标准,简便易行、颇见成效。
裴潜历仕三朝,始终清廉自洁,不以高官显位谋取特权。他多次调迁,从未带过妻室。他的妻子生活贫困,以编织壁障为生,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简朴。他在兖州任上所用的木床,至他离任时巳破烂不堪,只好挂在屋里的柱子上。他出入京师,从不乘坐华丽的官车,而只坐仅能挡风雨的“ 车”。他的兄弟居家务农,亦都十分节俭。他的清廉自洁,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