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说起于谦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1449年,明朝差点灭亡了。
当年,瓦剌首领也先率领大军来犯。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带着20万大军御驾亲征。当他们来到山西大同时,听到前线各路明军纷纷溃败的消息,不敢继续前进,跟着撤退。也先部队迅速地追上来,将明英宗朱祁镇等人包围在土木堡。
结局是: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连皇帝都被敌人俘虏了,明朝顿时陷入灭亡边缘。也先以朱祁镇为人质,挥师南下,直逼京师。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被任命为监国,主持朝政。当时,京师人心惶惶,许多大臣主张迁都于南京。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坚决反对这种观点。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廷议乃决定固守北京。
于谦负责主持北京保卫战。他本是一名书生,本无任何军事指挥的经验。但在国家陷入危难之际,于谦体现了有勇有谋的一面。他采取了一系列作战部署:提拔有才能的将领,日夜操练守城军队,从外地调集勤王军队, 加紧修固城外大小关隘,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发动城全城军民参与北京保卫战……
最终,在于谦的策划指挥下,明朝军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迫使也先率军退至塞外。于谦让明朝度过了立国以来最危险的时刻,为明朝续命200多年。
然而,“好人未必有好报”。1450年,也先释放了朱祁镇。朱祁镇回到京师,被已经继位称帝的弟弟朱祁钰关押了几年。1457年,朱祁镇趁朱祁钰生病,重新夺回皇位。朱祁镇不顾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为国家立下大功,将他抓捕下狱。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诬陷下,于谦被处以斩刑,死在他曾经拼命保卫的这座城池下。
于谦死后,皇太后最初不知道消息,后来知道后,颇为叹息。朱祁镇也颇有悔意,说过“于谦实有功”之类的话。但是,他们都没有为于谦平反。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去世后,他的长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
朱见深是一个英明、宽仁的皇帝。当年,朱祁钰曾经废除他的太子地位,他以德报怨,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身份,为他重修陵寝。在如何对待于谦的问题上,朱见深依然非常宽厚。
朱见深首先赦免了于谦的儿子于冕。于冕回来后,上了一道疏,请求朝廷为父亲于谦平反。朱见深亲自过问这件事情,恢复了于谦的官职,颁发诰文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于谦)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朱祁镇)在时已知道了他的冤屈,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
此外,朝廷还将于谦的故居改建为“怜忠祠”,以资纪念。
这是明朝第一次正式为于谦平反。
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去世,他的第三子朱祐樘继位,是为明孝宗。
明孝宗朱祐樘继位的第二年,大臣孙需建议,继续给于谦平反。朱祐樘同意了,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并在位于西湖的墓旁建造旌功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官员在春秋两季进行拜祭活动。
朱祐樘如此评论于谦:“(于谦)气禀刚明,才优经济,兼资文武,茂着声猷,当皇祖(朱祁镇)北狩之时,正国步难危之日,乃能殚竭心膂,保障家邦,选将练兵,摧锋破敌,中外赖以宁谧,人心为之晏然,回銮有期,论功应赏,不幸为权奸所构,乃陨其身,舆议咸冤。”
这是明朝第二次正式为于谦平反。
有了这两次平反,于谦虽然已经死了30个年头,但他的声誉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臻于顶峰。
这还不算完。1590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又将于谦的谥号改为“忠肃”。“忠肃”比“肃愍”高了好几个档次。朝廷还在于谦的“怜忠祠”中立于谦塑像。
到了清朝时期,于谦依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清朝官方编撰的《明史》,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当时,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因为都安葬于西湖,被大家称为“西湖三杰”。
1751年,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期间,为于谦亲笔题写匾额“丹心抗节”。
在顺治年间,于谦的“怜忠祠”和塑像曾经被损毁。到了光绪年间,朝廷又进行了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