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仕途不顺的原因有哪些他最终的结局为何会如此凄惨

日期:2023-10-1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解缙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为中国乃至世界所做的最大贡献当属《永乐大典》了,《永乐大典》它的主编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解缙。在《永乐大典》中,很多内容都展现了解缙极高的文学造诣。对朱棣来说,解缙也可以说是劳苦功高

  然而解缙人到中年却被朱棣下令抓入狱中,最后经朱棣授意,锦衣卫纪纲将解缙灌醉后埋入雪中冻死了。一代才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凄惨的结局呢?

  三层原因,层层叠加,致解缙仕途不顺

  其实解缙不仅落得了凄惨的结局,而且在他入狱之前就曾多次被贬,可以说解缙所遭遇的这些都是他仕途不顺的表现。

  而我认为解缙仕途不顺的原因有三层,首先,解缙过早地成为了高官。并没有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积累经验,不会应对复杂官场人际关系。其次,解缙作为一个文人,有自己的气节。最后,解缙的工作形式基本都是常伴君王左右,而他又是一个缺乏为官经验又有自己的气节人。

  其实是三层原因层层叠加致使解缙仕途不顺,最终惨死雪中。

  过早成为高官,缺乏为官经验,不会应对复杂官场人际关系

  解缙(1369-1415)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们解氏家族是"世有科第"的文化世家,在家乡(江西吉水)一代享有"唐宋诗书第一家"的美誉。

  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再加上天资聪颖,解缙在小时候就才华横溢了。据说解缙7岁就能成诗,而且语出不凡,所以有着"神童"的称号。长大后在科举考试中大显身手,在官场中的地位也是一路高歌猛进。

  在洪武二十年(1387)19岁的解缙在江西乡试中拔得头筹,一年后又在会试中考进了前三甲,而朱元璋用人很重才学,不到一年的时间,解缙就从庶吉士升为翰林学士。

  如果对明朝的官职不了解的话,看完解缙的晋升是没有概念的。其实庶吉士是翰林院的预备官员,而翰林学士是翰林院的长官,实权已相当于宰相,如此大的权利必然要面对复杂的官场人际关系。

  而此时的解缙才刚刚20岁,对比年近半百才拥有宰相实权的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解缙真的过早地做了高官,他对官场的了解太少了,他基本不具备应对复杂官场人际关系的能力。

  解缙在出仕的第一年发现兵部僚属玩忽职守的时候,他竟用了"直接指责他们"的方式应对。兵部尚书沈潜对解缙的行为极为恼火,于是沈潜为了泄愤上疏诬告解缙,朱元璋接到奏疏之后将解缙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其实发现兵部僚属玩忽职守解缙不应该直接上去指责,他这样做一是越了权,让沈潜觉得不被尊重;二是显得沈潜很无能,关键是让沈潜面子上挂不住,就连朱元璋都觉得他是在"散自愤"。

  解缙身为翰林院的长官,他确实有权力去参与到这件事情的处理当中,但是他并没有处理这种情况的经验,所以才会选择了不恰当的方式。因此他过高的权利与极少的经验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就是他过早为高官导致的。

  从解缙做的这件事看出,他真的对官场的凶险一无所知,对复杂官场人际关系更是没有处理经验,所以让自己栽了个大跟头。

  而一年之后,解缙又做了一件对自己仕途威胁更大的事,他这次做的事是代人上疏。为何要代人上疏呢?解缙作为一个文人,有自己的气节。

  明清时期的很多文人被宋儒理学影响的很深,非常注重气节,更有文人把气节看的比生命还重要,解缙也是这当中的一员,为了维护心中的正义,他路见不平必拔"笔"相助。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开国元勋李善长因"知有人叛逆谋反却不上报而被怀疑有谋反之心"被朱元璋处死,解缙上疏为李善长抱不平。朱元璋心胸宽广也了解解缙为人正直,对他为李善长打抱不平之事并没有追究。

  而后当他从御史夏长文处得知御史袁泰的一些恶行之后,决定替代夏长文让袁泰受到惩罚,所以解缙在1390年9月上疏《论袁泰奸黠状》,该奏折写尽了袁泰的种种恶行,看到解缙的奏章之后朱元璋对袁泰进行了处罚。

  从袁泰被处罚之后他对解缙心存记恨,一直在找机会报复解缙。直到朱元璋死后,明惠帝朱允炆临朝,袁泰才找到机会诬陷解缙,而朱允炆听信袁泰谗言,就把解缙贬为了河州卫吏。

  其实解缙去给李善长打抱不平只是发挥了自己一腔正气,并不会有成效,古往今来有几个皇帝会承认自己犯错了呢,朱元璋没有因这事迁怒与他就是很大的宽容了。

  而对袁泰一事,他发挥自己一腔正气确实让袁泰得到了惩罚,可是他本可以不插手,若是夏长文自己去办也未必不能让袁泰得到应有的惩罚,毕竟袁泰确实罪大恶极,而他这一插手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仇敌,结果还招来了报复。

  本来文人有自己的气节本是清高的表现,可是当这种气节发挥在官场上确实会让人吃亏。解缙只凭气节做的这2件事不仅是多余之举,反而还得罪了别人实在是得不偿失

  从解缙做的那两件事可以看出,解缙作为文人有自己的气节就是他官场不顺的第二层原因了。

  但是解缙不论是因为过早为高官,没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好,又或者是因为他有文人气节得罪了官员也罢,他官场再不顺也就是被贬官而已,而导致解缙官场不顺的第三层原因,把他推向了凄惨的结局。

  解缙的工作形式基本都是常伴君王左右

  解缙一生中所经历的官职有很多,纵观他被重用的时期所任的官职,有朱元璋在位期间的庶吉士、中秘书、翰林学士,有朱允炆在位期间的翰林待诏,还有朱棣在位期间的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以及内阁首辅 。

  解缙所任官职的职责范围基本都是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接受皇帝咨询并辅助皇帝做决策这些,而所有的职责范围中最重的是要辅助皇帝做决策。因而解缙要履行这些工作职责就必须常伴皇帝左右。

  解缙在辅助朱元璋和朱允炆时也是时常被贬,但是他在2位皇帝在位时并没有触及到皇帝身边最危险的事情。但是常言道:"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况且解缙还是一个没有为官经验且又有气节的人有一次朱棣拿立太子之事与解缙探讨,解缙并没有感受到有巨大的危险在向他靠近。

  朱棣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是解缙却直言进谏"立长子为太子的规矩"不可违反,虽然朱棣听从了他的建议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了,但是解缙此行可是把自己推进了火坑。

  他从提这个建议开始便参与到了皇权的争夺里,朱高煦因失去了做储君的机会便开始对解缙怀恨在心

  在朱高炽坐上太子之位后,朱棣对朱高炽的表现很不满意,于是便对朱高煦有更多的宠爱。而解缙再次进言劝诫朱棣的行为,更是要遏制朱高煦再次成为储君的可能,这下不仅朱高煦更加记恨他,就连朱棣也非常气愤。

  后来朱高煦为了报复解缙,曾向朱棣进诲言并诬告解缙,朱棣便顺水推舟让解缙锒铛入狱,最后落得惨死雪中的下场。

  参与皇权争夺本就是最危险的事情,而明朝的皇权争夺之激烈更是"空前绝后",解缙因为缺乏为官经验且有自己的气节,又常常在"皇帝"这个危险地带徘徊,无意识的情况下跌入了深渊,也成为了皇权斗争的牺牲品,最终落得了凄惨的下场。

  如果解缙有丰富的为官经验的话,他或许会知道"立储之事"是完全不可参与的,如果解缙没有发挥自己的正气要皇帝坚持"立长子"的原则的话,也许也不至于落得惨死雪中的下场。

  就是这样,一位明代才子解缙终究因为种种原因被官场夺去了生命,如果解缙不曾为官,他是否会为后世留下更多珍贵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