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多尔衮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1643年9月21日,英明睿智的皇太极突然病故——没有留下任何遗诏和遗嘱,也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于是,一个敏感而又重大的问题出现了:谁来接班?
理论上说,当时有资格继承他位置的有8个人,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承泽亲王硕塞、豫郡王多铎、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这五位亲王、三位郡王构成了满人最高权力机构。按理,八个人都有继承大统,但实际上,真正具备资格的人选只有两个。
一个是肃亲王豪格,一个是睿亲王多尔衮。
先来看肃亲王豪格。他是皇太极的长子,尽管满人没有传位给大儿子的习惯,但豪格竞争大位并不是依靠长子的身份,而是凭借其出众的能力。他自小从军,久经沙场,在历次对明军的作战中屡建功勋。皇太极曾经自豪地拍着豪格的后背说:“吾儿真英雄也。”
皇太极的两黄旗基本都忠于豪格,两黄旗的重臣要员如鳌拜、遏必隆、索尼等人,曾经纷纷表态支持豪格争位。豪格不仅有两黄旗的支持,手里还掌握着正蓝旗。三旗总计有117个牛录,可谓兵强马壮,实力超群。
再来看豪格的竞争对手多尔衮。他掌握着两白旗(正白旗,镶白旗)约98个牛录,实力略弱于豪格。可是,掌握着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掌握着正红旗的礼亲王代善都偏向于豪格。所以,就实力来说,豪格基本占据了争位的主动权。
皇太极病故后第七天,黎明时分,两黄旗的头面人物在大清门外宣誓,支持并拥护皇太极长子豪格登基,继承大统。鳌拜和遏必隆调集军队,护卫崇正殿,商议帝位继承者的会议在此地召开。年纪最大、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主持会议。
论实力,豪格有三旗在手,并取得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礼亲王代善支持,拥有很大优势。而多尔衮三兄弟(睿亲王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仅有两白旗做后盾,明显实力偏弱。所以,在开会前,多尔衮知道自己机会并不大,于是临时改变了主意,从打算争位改成阻止豪格上位。
会议上,第一个出来“开炮”的是多铎:多尔衮可以不坐这个位置,但按照常理,应该立礼亲王代善为帝,因为代善是皇太极的兄长,德高望重。不料,代善居然不愿意,还赶紧站出来表示自己年纪大了,精力不够,无法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不参与争位。
代善说完,会议陷入了僵局。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豪格本应该站出来,当仁不让表明自己的态度。可就在代善提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这个观点以后,豪格居然鬼使神差假意谦让,说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豪格为什么谦让呢?
他的谦让其实是假的。看到自己有两红旗,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支持,大局已经,所以随口说了一句谦让的话。不料,这句谦让的话却让多尔衮兄弟找到了借口,以豪格自己都觉得没有资格为理由,堵住众人的嘴。两白旗众志成城,坚决反对豪格上位。此时的豪格,似乎没有了战场上的勇气和魄力,陷入和两白旗、多尔衮兄弟之间无休止的口水战中。这一点,令一直支持他的两黄旗和两红旗的元老感到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两黄旗的重臣们开始考虑别的出路,甚至愿意和多尔衮达成妥协,只要让皇太极的孩子继位就行,不一定非要豪格。几位两黄旗的大臣佩剑进殿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举动,意味着两黄旗其实已经妥协了,可以放弃豪格,只要立皇太极的孩子就可以。
聪明如多尔衮立刻看明白了,如果他还想自己上位,一场内战在所难免。为今之计,只要能阻止豪格上位,就已经是天大的胜利,其他的都可以慢慢来。所以,他思考片刻,点头同意这个方案。
豪格是什么反应呢?
面对这个新情况,他有点懵,在来不及多想的情况下,也点头表示同意。看到两位主角都没意见,于是大家一致同意新方案,从皇太极的其他孩子里挑选一个出来继承大统。这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趁机提出由6岁的福临来继位,得到了大家一致通过。同时决定由豪格的支持者郑亲王济尔哈朗出任第一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出任第二摄政。双方各让一步,皆大欢喜结束了这次皇位之争。
可以说,福临意外接班皇太极,是两大实力派豪格和多尔衮互相斗争和互相妥协的产物。豪格在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因为自身魄力不足,胆略不够,最终在关键时刻与大位擦肩而过。而聪明的多尔衮,虽然实力明显处于下风,却能及时改变战略,从自己争位变成阻止豪格上位,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皇位争夺战证明,有时候谋略比实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