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家分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春秋战国历史上,三家分晋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在三家分晋后,形成了战国七雄中的格局。其中,就韩国来说,不仅成为三晋中最弱小的诸侯国,也是战国七雄中实力垫底的一个。
比如在对外战役上,韩国几乎没有什么亮眼的战绩,其仅有的胜绩,除了消灭郑国之外,多是诸侯国之间的联合行动,类似于五国伐齐、垂沙之战等。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后,为何韩国成了最弱的国家?是哪里没有分均吗?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三家分晋后,韩国之所以实力远不如赵国和魏国,确实和当时划分的疆域格局存在直接的关系。从三家分晋后的地图来看,在进入到战国时期后,赵国获得原先晋国中部和北部的疆域,魏国获得了原先晋国东部和西部的疆域。其中,赵国的疆域基本上连成一片了,这是比较有利的,至于魏国,虽然疆域被分为两个不相连接的部分,但是,因为东边的齐国和西边的秦国在战国初期相对较弱,这反而有助于魏国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
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的疆域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体面积相对较小,也即虽然大家常说魏赵韩三家分晋,但是,这不是对晋国的平均瓜分,而是按照各自实力来瓜分晋国的。在晋国历史上,赵氏的实力可以说是明显强于魏氏和韩氏的,所以分得的疆域也相对辽阔。
三
同时,除了疆域面积相对较小,韩国的领土还正好处在魏国、赵国以及南边楚国的包围之下了。而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局面。在三家分晋后,韩国、魏国、赵国保持了相对团结的格局,因此,处在魏国和赵国包夹之下的韩国,自然不能去破坏这一格局,也即无法通过进攻魏国和赵国来扩张自己的疆域了。基于此,在战国时期,韩国的疆域,基本上受到了长期限制,没有可以扩张的空间,这是韩国一直弱小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和魏国、赵国相对应,韩国几乎没有出过有作为的君主。就魏国来说,魏文侯推行李悝变法,重用吴起等贤臣,得以迅速增强魏国的国力。在魏文侯去世之后,魏武侯、魏惠王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这奠定了魏国初期称霸中原的局面。
三
至于赵国,虽然在战国初期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赵武灵王即位后,开始胡服骑射,改变赵国了衰落的局面。在赵武灵王之后,赵惠文王重用蔺相如、廉颇等文臣武将,也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而就韩国来说,基本上没有能够和赵武灵王、魏文侯相媲美的君主,这成为韩国弱小的重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正是因为缺乏有作为的君主,韩国虽然进行了申不害变法,但是,申不害变法和商鞅变法、胡服骑射比起来,显然是不太彻底的变法。申不害变法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境内进行的变革。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韩国的国力。
四
最后,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所以,和商鞅变法、邹忌变法、李悝变法、胡服骑射等同时期的变法比起来,申不害变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也即申不害变法只是小修小补,缺乏不破不立的勇气。
而且,等到韩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后,该变法也逐渐得不到长期地执行了,这和胡服骑射在赵国得到长期执行的情况,显然是截然相反。综上,在三家分晋后,韩国因为疆域面积相对较小、地理位置较差、缺乏有作为的君主以及彻底的变法,所以在国力上远远不如魏国和赵国强盛。到了公元前230年,在秦灭六国之战中,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