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古代城墙和城堡哪个管用,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熟悉西方历史或者对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有这么一个基本的印象,那就是古代西方,尤其是欧洲,最常见的建筑就是一座座城堡。
贵族们带着自己的家眷和亲随士兵居住这些坚固又高大的城堡中,平时深居简出,而到了战争时代则利用这些城堡抵抗敌人的进攻,而敌人们面对这些坚如磐石的据点,也往往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最终攻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堡本身也成了西方文化的一种象征,但不知道大家想没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看上去易守难攻,性价比也比较高的要塞,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没有普及开,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座座外部由城墙包围住的大城市呢?
地形原因
欧洲的地理结构非常多元化,虽然大致是以平原为主,但是整体地形被各色连绵不断的山地以及河流分割开来,不同地区的海拔差异巨大,高低各异。这自然而然的就造成了欧洲的地势处在一个复杂的,难以概括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想要找到一个面积巨大且规整,适宜人口繁衍生息的大平原并不容易。
即使找到了,在这样的平原上修筑一个大型的城市也需要消耗过量的人力物力,须知古代欧洲,尤其是中世纪时期的人口基数并不庞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城堡这种小规模的据点对欧洲的领主们来说是最佳选择,既有居住的舒适性,又可以凸显出自己贵族的身份,还不必担心自己治下人口的劳动力枯竭,一举N得。
而中国恰恰相反,地理环境相对平坦,北方一直以来都是相连成片的平原,而南方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作为统治的重心,因此中国古代的大城市大多数修建在北方,例如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等。
这种情况下无需担心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修建城市还可以更好的聚集人口,可以说古代中国是把大城市的修建当成是一个聚集人口,发展内政的国家策略行使的,自然倍加重视,所以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史书中记载的,大城市的繁华景象。
战争原因
欧洲在中世纪的查理曼帝国解体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后来欧洲两千年的彼此征战。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统治阶级的贵族最想考虑的就是自身的安全问题,一旦自己的领土被敌人拿下,应当如何防守,避免自己也被一勺烩了。而西方的城堡式建筑陆续出现大致也是在中世纪,这个时期城堡成为了欧洲贵族用以保命的最后屏障。
将自己的亲族和士兵安置在城堡中,而城堡也被修筑的万分牢固,一旦有敌人进攻,先是野外作战,如果不成功就躲到城堡中,大不了让对手在城外看着城堡干瞪眼。
中世纪的欧洲又没有火器,想要攻克这些坚硬的“龟壳”困难万分,再加上这些城堡大多数依山傍水而居,依靠自然环境的险要更是难攻不落,围城的对手一旦补给不利只能主动撤兵。城堡在持续不断的战争中就这样发挥着自己的优势,慢慢的普及开来。
中国则相反,大部分历史都是一统天下为奋斗的目标,往往混乱的时代持续不了多久,“分久必合”嘛!
所以城堡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本目的,而在战争年代,北方基本上都是主战场,修筑这种城堡在北方的大平原上几乎没什么实际作用,一般来说野外作战实力不济,困守孤城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时候城堡越坚固反而越成了累赘,狭小的面积提供不了足够的兵力,丢失了就会便宜给对手,相反大城市的人口基数庞大会为守城方提供潜在的兵源,这也是中国没有选择城堡的另一个原因。
尊卑原因
众所周知,欧洲统治阶级是很讲血统的,现在的贵族,往上排一排没准都是一家人。再加上宗教支配的思想,尊卑等级制度非常分明,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
在这种情况下,离群索居,带着一家人居住在城堡中,不仅在战争时代可以保障安全,在平时也可以人为的塑造出自己高贵的形象和神秘的地位,高耸入云的城堡,让平民百姓们看一眼就觉得神圣不可侵犯,进而敬畏不已,虽然是个面子工程,但是从后来各种发生在古堡的传说或者文学故事广为流传来看,这个营销非常成功。
而中国,儒家思想支配,讲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主义。
即使是贵为天子,也应该以德治理天下,如果失德那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这种意识形态发展下的华夏王朝,皇族都讲究个“与民同乐”,修筑大城市,以城墙环绕起来,给普通人提供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并且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君王的职责所在。
而皇城跟平民的居住地结合在一起,更加能够体现出国富民强的欣欣向荣,于是乎中国历史上的大城市,也因为这个原因陆续出现和建设,甚至不乏有N朝古都这种存在,也是情理之中了。
构建起文化和文明的基石是由多种细节组成的,即使是像城墙和城堡这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其内在能够体现出值得玩味的方面也有许多,这就等待着我们今天的人去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