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后期为何东吴变得“悄无声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读过《三国演义》或者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大概都会存在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到了三国晚期以后,东吴的存在感忽然之间直线下降,一直到灭亡时都显得波澜不惊,湮于平静。那么作为一个地处“鱼米之乡”的政权,其综合国力和地理优势都远在蜀国之上,东吴为何还显得如此没有“存在感”呢?是因为孙权失去了上进心,满足于现状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为当时孙权的野心实际上是巨大的,他不仅和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达成联盟,准备夹攻魏国,还屡次派兵攻打曹魏重镇合肥,那么一个如此富有前途的政权和富有野心的君王,为何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却“存在感”极弱呢?
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平衡难以打破
回头去看三国历史中东吴的存在感最活跃的那个阶段我们就会发现,那时候天下局势一盘散沙,三国鼎立的格局没有形成,这个时候的东吴在三国这个舞台上拥有不错的存在感。譬如从董卓专权以后开始,我们不难看到东吴相当活跃的身影。
如从孙坚时代开始,当时他参与了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及至孙策时联合曹操对抗袁术,开创江东基业,当然东吴最活跃的阶段无疑是孙权接过孙策的基业以后,天下局势稍稍有了一丝雏形,孙氏家族已经具有江东地区,而曹操在击败袁绍之后也逐渐占据了北方。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刘表去世以后,东吴属实出了一把风头,曹操见刘表病逝,于是率军南征荆州,在刘备的幕僚诸葛亮的游说下,刘备和孙权达成攻守同盟的关系,在赤壁之中大败曹操,不仅在荆州获得不小的利益,而且还在这一年将版图扩大至交州。
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三国志·诸葛亮传》
我们不难看到,在“三国鼎立”的天下格局没有形成之时,东吴保持了一种相当活跃的姿态,因为这意味着东吴还可以继续发展自己的战略利益。如关羽发动北伐时,东吴为了扩大自己在荆州的利益,联合曹操偷袭了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的势力,并最终将荆州收入囊中。
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三国志·孙权传》
可见,“可争夺的残余利益”决定了东吴的活跃,及至夷陵之战时,东吴被迫继续刷了一把存在感,一举击溃刘备,再次出了一次风头。由此可见,一向低调的江东孙吴虽然不怎么爱刷存在感,但是实力却相当过硬,不过也就在“关羽失荆州”和“刘备托孤白帝城”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由此形成,直到晋朝统一时都没有发生变化。
天下格局的形成决定了东吴不需要再出来耍存在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可争夺的利益”以及不多,蜀国已经占据了益州和汉中,曹魏占据北方,而东吴占据江东,三方势力之间从此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虽然不至于说是完全不可打破,但是对当时的三国政权来说,想要打破它很困难。
首先是蜀国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被迫和东吴结盟,而东吴实际上是摇摆的,它既可以臣服于曹魏(如夺取荆州以后,孙权向曹操称臣),也可以和蜀国结盟(夷陵之战以后吴蜀结盟),天下的利益基本上已经分配完成,这种巧妙的平衡决定了东吴没有机会再刷存在感。
地理位置优越,决定了东吴的姿态
从另一方面来看,地理位置的优越也决定了东吴毫无“存在感”,之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以后,东吴占据了荆州,天下格局因此形成不变。当时东吴占有扬州、荆州、广州和交州,大致包括我们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全境,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重庆、上海部分地区,再者就是越南北部的小部分区域。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吴当时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全部地域,囊括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商业、渔业发达,而且交通便利,是被困在巴蜀之地的蜀国远不能比较的,而且东吴时期对江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汉以来虽然对江南地区的经营多有涉猎,但是远远还没有开发出来,经济中心依然集中在中原地区,三国鼎立以后,东吴占据了江南,因此对这一地区的开发活动日益频繁,成为东吴的立国之本。孙权在这一地区大力发展农业水利功臣,其境内水资源丰富,因此东吴的水军又极为强大。
冬十一月,诏凿东渠,名青溪,通城北塑潮沟……八月,大赦,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建康实录》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便利的流动性也促进了东吴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其人口数量超过200多万,远在蜀国之上,我们可以从《晋阳秋》的记载来一窥当时吴国的富庶程度:
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应该说,这是由于夷陵之战以后,天下局势再没有出现波动,而东吴开始把精力放在国内发展的方向上,因此这种默默发展的姿态最终导致东吴在三国晚期看起来毫无存在感。可实际上孙权当时并没有放弃东吴的进一步发展,太和七年(233年),孙权和公孙渊眉来眼去,打算达成联盟关系内外夹攻魏国,但是由于公孙渊的反悔最终没有实施。
三月,吴主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封渊为燕王——《资治通鉴》
但这件事至少证明孙权并没有放弃东吴的扩张机会,此外东吴方面从208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53年,一共向曹魏方面的重镇合肥发起五次进攻,可见东吴一直没有放弃向北方扩张的意愿。但正如前文所谈,由于三国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三方政权之间形成了一种力量上的微妙平衡,因此难以一时之间分出胜负,这一平衡的存在最终决定了三国晚期东吴极弱的“存在感”。
蜀国的活跃掩盖了东吴的光辉
三国后半场基本上是蜀国的舞台,可以说蜀国一直在很活跃的在唱独角戏。相比较于东吴可以依托地理位置的优越潜心发展自己,但是蜀国却因为失去荆州以后,“隆中对”战略的彻底破产,导致自己被困死在巴蜀之地,发展方向基本上被堵死。
首先东面是自己的盟友东吴,蜀国尽管失去了荆州,但是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毕竟也不敢惹怒东吴,把它推向曹操的阵营,如此一来的话蜀国将同时面临来自北方和东南方向的双重军事压力,这一点诸葛亮是深知的。
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国志·诸葛亮传》
所以夷陵之战以后诸葛亮立刻修复了和东吴的外交关系,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拥有权,从而不得不重新开辟战场,那就是汉中以北的陇右地区。这就是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思想,由于东吴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碰不得,诸葛亮迫不得已只能从更加安全的陇右地区去进攻曹魏,试图打开一道让蜀国从闭塞的巴蜀之地“走出去”的发展局面。
正因为这种背景,蜀国因此不断的发动北伐战争,从诸葛亮时代到姜维时期,蜀国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北伐,这种活跃的姿态可以说也是把东吴的存在感掩盖过去的因素之一。同样,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晚期蜀国为何表现得如何活跃的原因,因此从总体上来看,东吴在三国晚期之所以“存在感”很弱,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格局形成,力量达成平衡,形成僵局;
地理位置优越,东吴不必为了生存而必须去开疆扩土,可以在既有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至于蜀国的活跃,我相信是无奈的,是被迫的,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蜀国不得不展现出活跃的姿态,狂刷存在感,然而这种存在感虽然让蜀国成为了“三国明星”,但是却把自己折腾坏了。相比之下,东吴虽然毫无“存在感”,但这恐怕恰恰是蜀国想要争取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