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攻城有哪些方式火烧城门可行吗

日期:2023-10-1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打仗火烧城门可行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看过古代影视剧的同学经常会看到一个场景:敌军推着战车或者抱着撞城木猛烈的撞击城门,但是奈何城门坚固,怎么都无法撞开,毕竟冲击力太小。那么有的同学可以会疑惑,为什么不浇上桐油,一把火把城门给烧了呢?毕竟又不是铁门,最多小半天就烧出一个大洞来。

  别说,还真的有这样的操作——

  古代发明火炮前,攻城一方通常是以筑土堙塞、挖地道、火攻、水攻等四种战术攻城。所谓“筑土堙塞”,通俗地说就是堆土。城墙不是很高吗?那就让士兵在城墙下填土,堆出一座可以爬上城墙的小山坡,然后让士兵沿着山坡冲入城内。

  当然由于筑堙费时费力,所以后来发明云梯这类攻城器械后,此类战术便不再用,只有当战场环境不适宜使用攻城器械时(比如狭窄地形),才会又重现于战场之上。挖地道,顾名思义,就是挖地洞。有些城池的防御很严密,单靠云梯攻不进去,所以古人就想到了两种“地道战”破城思路:

  第一种是直接挖地道,从城墙下穿过,挖通至城内,士兵由地道潜入城中,与城外大军里应外合,消灭守城敌军;第二种是攻城士兵以战车等器械做掩护,推进至城墙下,然后在墙脚下挖地道,并用木头桩子顶住城墙,防止垮塌。等到地道挖好后,最后撤离的士兵在地道内放火,烧掉顶梁柱,城门会因为失去支撑力而崩塌。

  这两种战术在古代攻城战中经常出现,案例也非常多。比如安史之乱时,唐军大将李光弼就是用第一张方法,直接挖地道,挖穿了安史叛军驻守的怀州城墙,并趁着夜色里应外合,攻破了怀州城;东汉末年,袁绍攻打公孙瓒驻守的易京,就是用第二种方法,搞塌了城墙,攻破了易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火药发明后,地道战术得到了更广泛应用。比如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攻城就习惯于派人挖地道,然后在地道内埋炸药,最后点燃炸药,伴随着轰的一声,城墙就被炸药炸塌了。

  再说第三种,火攻。在火药发明之前,火攻也是很常见的攻城手段。古人用薪柴膏油做燃烧材料,主要依靠人工纵火、火箭、火车等手段进行具体操作。特别强悍的部队,还会训练飞禽走兽携火种烧城。

  由于咱们国家的古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一旦燃烧,几乎没法救火。所以火攻战术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攻城手段。很早以前的攻城战,只要有条件,攻城一方都会放火烧城门。比如春秋时期的晋齐平阴之战,攻城的晋军就是直接放火烧了齐国首都临淄的四个城门才攻破了临淄城。

  所以说,古代并不是没有放火烧城门的案例。好,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火烧城门战术不常见于后世战争呢?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攻防战中的防守一方逐渐意识到了城门防火的重要性,以各种方式保护城门,保证城门不会烧毁。所以直接烧城门的战术也就不多见了

  比如元朝末年扩建的苏州城,其城门的门洞内就专门设计了灌水口,用于应付敌军放火烧城门战术。这里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放火烧城门时,对面守军在城楼上往门洞里面灌水,城门这把火还烧得起来吗?

  还比如从明朝保留至今的城墙,很多都设计有翁城。攻城方想靠烧城门破城,难度相当大,远不如挖地道,炸城墙来的容易。所以烧城门不如炸城墙,这在古代是共识。

  水攻就不用多解释了,古代城池一般都会建在河流附近,攻城一方控制河流后,可以利用自然水灾、人工筑堤抬高水位,或者人为决堤等方式攻城。比如战国时期的秦楚鄢郢之战,楚军固守不出,秦军统帅白起令士兵在夷水的上游筑堤蓄水,并修了一条长渠直达城下。

  等到正式攻城的那天,秦军开渠放水灌城,直接把鄢城淹到了水底,楚军主力受到严重打击,军民溺死数十万。从这点可以看出,水攻如果用得好,效率比前三种要高很多。

  当然运用水攻是要有技巧的。如果攻城一方搞不清楚地势的高低,河水的流向就盲目采用水攻,只会是反受其害。比如蒙古军第一次围攻西夏国都银川城时,就因为没搞清楚黄河的水文条件,结果决堤之后,西夏人没被淹,蒙古军反倒被河水淹了个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