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范进中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吴敬梓在《儒林外传》中描写的范进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共考了20次,直到白须皓首依然不中。主考官怜悯范进的不易,才将54岁的范进填了个第一名,中了秀才。
但是一个区区秀才显然无法让范进释怀,也改变不了他穷困潦倒的现状。
于是,范进坚持再考,终于中了举人。中举后的范进反复观看了捷报后,把两手拍了一下,自言自语道:“噫!好了!我中了!”然后往后一倒就牙关紧咬,不省人事。醒来后不由分说飞奔而去,直至掉进泥塘里,一身水淋淋漓漓。亏得他的岳父胡屠夫一个响亮的巴掌,才让他清醒了过来。
(漫画中的范进中举)
范进的疯态,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但掩卷之余,一股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举的范进反而疯癫了呢?
一、封建社会腐朽的科举制度是范进发疯的根源。
封建科举给人灌输的就是“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这种思想让古代的读书人,宁肯一辈子抱着圣贤书不放,也要博取功名。
而且,一旦考取了功名,便可实现“鱼跃龙门”,从此步入入仕为官的康庄大道。一切名誉、地位、财富唾手可得,怎能不叫读书人心动,怎能不叫读书人穷其一生,誓死追求。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范进一共考了34年。尽管他已步入了不惑之年,尽管家里已经家徒四壁,甚至断炊,老母亲已经饿得眼冒金星,要靠着变卖家里唯一的一只下蛋的老母鸡换回粮食。范进却依然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就是不愿意找个赚钱的门路,来养家糊口。
中举前的范进“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考中的周进“绯袍金带,何等辉煌”。
更何况,范进就是过去的范进,他也曾经穷困潦倒,一无所成。他也曾经遭人白眼,皓首穷经,沉迷科举而难以自拔。但范进毕竟考上了。现在的范进荣华富贵享不尽,受人尊敬,被人追捧。这无形中,给了范进极大地鼓励和鞭策。
因此,才会有范进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科考。
每一次满怀憧憬地参加科考,每一次都铩羽而归,失望透顶。数十次的考试失败,数十年的痛苦折磨,几乎让范进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突然间云开雾散,他中举了,幸福来得太快,痛苦也释放得太快,作为长期生活在底层的范进,焉能不疯?
(古代科举考试)
二、长期的穷困潦倒是范进发疯的现实背景。
范进出身寒门,好不容易讨了个屠户的女儿做老婆,但他却没有能力养活她,甚至连老母亲都差点被饿死。
他在中举前,曾迫于生活压力,鼓足勇气向他的老丈人胡屠夫借钱赴考。但胡屠夫不但没有些许怜悯,反而将他骂了个体无完肤,也将他的境遇清晰地展示了出来:“像你这样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即便后来范进中了秀才,也丝毫不受老丈人的待见:“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穷鬼,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
胡屠夫对范进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周围的人是如何的态度。同时,胡屠夫对范进的责骂,不仅仅是对他贫困形象的一种刻画,更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范进艰难的生活和辛酸的身世。
范进就在这种贫困交加、冷漠势利的社会环境中,孤独无助地生活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心理煎熬,已让他不堪重负,形成了卑怯屈辱的性格,丧尽了做人的自尊。
一朝中举,意味着他将彻底摆脱这种心理桎梏。从天而降的大喜,竟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脆弱的心理焉能不疯?
(范进卖鸡)
三、病态的社会习气是范进发疯的诱因。
中举前的范进,是典型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有人都对他嗤之以鼻、极尽羞辱。他在抱着家里仅有的一只鸡上街叫卖时,羞于开口,东张西望,一踱一步,半天都没能把鸡卖出去。满街的乡邻,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任由范进落魄地游荡在街头。
范进中举后,众乡邻马上变脸了。胡屠夫马上改口,不再骂他是穷,“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贤婿老爷今非昔比了!”就连平时从未正眼看过范进一眼的张乡绅,也急忙赶来拜会,而且大方地送了他一所房子。
这样截然不同的待遇,范进焉能不喜极而疯。
(参考资料:《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