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时期,为什么要为多尔衮翻案背后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日期:2023-10-1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乾隆四十三年,已经进入老年的清高宗乾隆将目光多次放到尘封百余年的旧案当中,由此掀开了清朝最大规模的平反,并将其父雍正也未敢翻案的多尔衮案进行推倒重评。他提出翻案理由时说:“夫睿王果有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又进一步解释说:“摄政幼年, 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就是说谋反肯定不存在,但专擅不排除。

  第二认为多尔衮的功劳太大了,“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一个“最”字凸显了多尔衮在乾隆心里的地位。第三个原因是乾隆同情多尔衮的遭遇。在上谕中说:“睦亲彰善,王政宜先;继绝昭屈,圣经所重。”用非同情的口气说:“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最后乾隆又耍起了文字聪明,为多尔衮案件定调。意思就是多尔衮案件与顺治无关,是一群小人构陷所致:“当时我世祖(顺治),尚在冲龄,未尝亲政”,并信誓旦旦地说:“假如当时多尔衮真的敢于挑战世祖权威,对其进行惩罚,朕也不敢给他翻案”。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担心多尔衮意图取代顺治的档案比比皆是,为此乾隆在上谕中说:“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于是将有关多尔衮的档案记载全部与进行销毁,在乾隆眼里的多尔衮如此“优秀”为何当初被顺治迅速清算呢?透过历史的光线,我们通过阅读其他方面的史料会得到一些真实或是贴近人之常情的信息来。

  让顺治对多尔衮最为憎恨的是二大方面:

  一,多尔衮千方百计阻止顺治福临学习,以此让他变成无知青年,掩藏不可告人野心。

  顺治十六年的时候,在与木陈忞僧人聊天是,福临还在不无遗憾地感叹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北游集》

  督察院长官满达海等人上书,建议多尔衮对福临进行读书教育:“今皇上聪明天纵,年尚幼冲,若不及时勤学,则古今兴废之道,无由而知,宜慎选博学明经之端人正士,置诸左右,朝夕讲论,以资启沃”多尔衮虽未明确拒绝,却推脱说:“上(福临)方冲幼,尚需迟一二年。”顺治元年(1644),小皇帝同多尔衮入京的不久,户科给事中郝杰又上疏为福临开设经筵讲学,“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让福临接受正规教育。多尔衮再次以顺治的名义降旨:“请开经筵……有裨新政,俟次第举行。”就是借故拖延,不让福临读书。名义上成为清朝的皇帝,却连基本的“入学”问题都解决不了。第二年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有奏请顺治读书,认为自古帝王“必以修德勤学为首务”,而且“必习汉文晓汉语,始上意得达,而下情易通。”福临的入学问题成了新朝廷的焦急之事,多尔衮对他们的奏章不予理睬,以此可知,多尔衮对福临教育拖着不办掩藏着最终取而代之的目的。

  二、对福临其兄豪格处死并夺走其女人的痛恨。

  在多尔衮权势熏天之时,对其有制约和竞争的人就要数福临的哥哥豪格了,崇德八年(1643)的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去世,引发了一场重大危机。掌握实权而又觊觎皇位的多尔衮迅速召见内大臣索尼等人讨论皇位继承人。索尼首先发表令多尔衮非常愤恨的言论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明确提出除了皇太极的儿子可以继承外,其他人都没有资格。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等朝廷重臣,相继来到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豪格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一时之间从舆论和实力上来看,豪格继承其父皇太极大位颇具优势。然而多尔衮在整体实力上更占上风,众多力量在崇政殿集合,广泛讨论谁能继承大位。最终双发达成妥协,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这场大位争夺赛才宣告一个段落。

  豪格在清兵入关前夕被人告发他对多尔衮有不满言论,如咒骂多尔衮“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因此豪格幽禁,支持豪格的八旗将领等人被处死,籍没家产。此时的多尔衮地位尚未稳固,不久他被迫释放了豪格,并罚银五千两,夺其七牛录所属人口并革去了他的王爵。朝鲜人当时对此传闻说豪格能够被释放,都是因为顺治小皇帝“啼泣不食”请求多尔衮宽宥,此后不久,多尔衮带着清兵入关,豪格在当时也随军入关作战。

  因此顺治元年(1644)十月,福临在北京继位大封诸王时,豪格得以恢复被革爵位,在册文中说:“尔和硕肃亲王,前以引罪削封,后随叔父摄政王入山海关,颇流贼二十万,遂定中原,厥功懋焉。朕诞登大位,特加昭雪,授以册宝,复封为和硕肃亲王。”这是由于多尔衮入关之初,情势非常危急,当时需要豪格这样能征善战的将领,豪格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因此得以起用。然而在局势稳定后,豪格帅兵回京时受到冷遇,与多铎平定江南热烈受到欢迎庆功不同,既没有慰劳大军,也没有郊迎等风光场面,只以小皇帝在太和殿“宴劳之”。豪格回京不久,就发生了希尔艮冒功事件,最后变成了豪格罪状。在多尔衮的操作下,召集了诸王、贝勒、贝子、大臣们的一次机会,最后以豪格“枯恶不俊”,判决他“应拟死”。

  归根结底,还是多尔衮早前与之争夺大位埋下了仇恨,当多尔衮权力稳定后,对其进行的一次清算。豪格在囚禁中不久便死去,时年三十七岁。有关豪格的死,清代权威官方《清实录》中并未详细说明。《八旗通志•豪格传》中简单说:“为睿王多尔衮构陷,薨。”也就是说豪格在多尔衮的陷害下仅仅幽禁一个月便于狱中死亡。豪格死后不到两年,多尔衮“纳和硕亲王豪格福晋博尔济锦氏”,名义上,多尔衮是豪格的叔父,他竟公然把侄媳妇纳入王府据为己有。皇太极在世时下令革除满洲陋习,不准杂婚乱婚,多尔衮夺侄儿寡妻,可见他任意妄为的蛮横粗暴。天道循环,多尔衮的恶劣作为似乎得到了报应。公元1650的年12月,39岁的摄政王多尔衮因狩猎坠马受伤,不久河北滦平县附近死去。

  顺治下诏给其最高身后哀荣的几个月后,多尔衮的身后命运急转直下。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取消一切封典,挖墓掘尸。13岁的顺治帝表现强势,清算手段十分冷酷。意大利传教士记载了这一场景:“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多尔衮华丽的陵墓,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顺治帝对多尔衮的清算更多源于个人情感上对他的的憎恶。在成长的环境下,这个不大的孩子,目睹了种种多尔衮在他面前是如何耀武扬威的张扬。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时,就利用自己的权力追封他的生母为太皇太后,俨然是皇帝追封自己母亲一般,多年后,顺治对诸王大臣回忆这段往事曾愤恨地说:“那时的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亲自参与大清历来备受争议的重大案件档案的审阅工作。不仅对当年明朝将领投靠清朝进行重新定义评估编纂了《贰臣传》后,又着手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翻案”。这些案件涉及整个清朝位置最高的数位亲王。其中尤其以平凡多尔衮为最为重大一案。乾隆有必要对“三年无改父之道”这一信条做出必要的舆论解释:“我皇考(雍正)晚年屡次和我谈论过去的这些案件,每次提到都非常遗憾,就是有意将这些事情留给我做。”

  这些都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乾隆统治中后期,政治全面稳定,经济进一步繁荣,一心追求“十全盛世”的乾隆要对所有存在争议的事情进行全面重估计,对进一步稳定内部宗室团结,调节历史矛盾,全面收获美名的一个主要举措,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乾隆在这一年翻案最多,力度最大且成本极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