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雍正名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康熙皇帝到了晚年,已不像早期那般精明练达,反而倦于斗争、疏于管理。皇太子两次被废,新太子人选却迟迟未定。一代英主的陨落带来了史上最惨烈的帝位之争,史称“九龙夺嫡”。最终的结果是皇四子胤禛夺得大宝,次年改年号为雍正。
雍正皇帝
雍正是一位锐意改革的君主。世人都说,他是康乾盛世真正承上启下的奠基人,此话不假,因为正是他的大部分新政措施才从根本上延续了清朝的国祚。万事开头难,在刚刚开始推行这些举措的时候,毫无疑问又引起了各方势力的不满。
雍正年间以前的官员退休后是不用劳动的,此为乡绅特权。到了雍正改革时,无论之前做过多大的官,都需要重新劳动,不管是去田间还是去河堤。如果遇到抵制,便采取强制手段,这种过火的做法惹怒了很大一部分官绅集团。而这件政令的提出者和雍正和急先锋田文镜都难免受到士绅们的编排。
雍正剧照
雍正二年,实行“火耗归公”,此项规定将原属于官吏自行处理的“火耗”归政府处理,一是为了弥补地方官府亏空,二是为了补助地方各种经费和开销。这本来是一项很好的措施,但是火耗收归中央分配无异于让官员们已经吃到嘴里的又得吐出来,这当然得罪了既得利益者,施行初期受到了天下官绅的抵制。
康熙年间,曾经规定了一项地丁合一的征税制度,成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意思就是征收税额固定,只是把原来的人头税改为了地税。然而这项措施真正开始施行是在雍正年间。这种人头税变为地税的办法当然收到了大地主、庄园主的抵制,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凭空多出了许多需要缴纳的赋税数目。摊丁入亩触犯了大地主阶层和富人的利益。
雍正剧照
顺治年间,清军入关时,划给了有功之臣大片土地,并且地权得以延续。此种现象到了雍正时期,旗人大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雍正皇帝为了促使旗人耕地,甚至曾亲自做表率,亲自下地耕种为群臣做示范。然而,此种倡导并未取得多大效果,反而,引来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不满。因此,雍正皇帝的一片苦心也成为了旗人们口中的“不循祖制”。
在取得对西北用兵的决定性胜利之后,烜赫一时的征西大将军年羹尧的地位却很快的一落千丈,直至最后被赐死。其中,不免有年羹尧的狂悖乖张,奏折中出现了目无君父之词,然而更多的是兔死狗烹,摧毁亲信的嫌疑。
雍正剧照
而真正让雍正皇帝的名声受损的重大原因在于“血滴子”的传说,雍正帝是以处于弱势的政治力量在夺储斗争中取胜。他能登上宝座,除了本人工于心计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还得力于他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令人谈之色变的“血滴子”,又称“粘杆处”。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谋定后动,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此机关成员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皇帝左右,炙手可热。 可见“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
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大约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他们的主要职责除了打击政敌外,还有帮助皇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比如当时著名的吕留良案,让民间的以讹传讹更加折损雍正皇帝的名声。这帮类似于特务组织的“死党”,在民间流传的名声自然是很差的。
雍正皇帝虽然是一位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的皇帝,然而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施政措施过于激进得罪了大部分的保守势力,一方面是因为在“血滴子”组织的怂恿下,大兴文字狱。利益受损的官绅集团,自然会在自己的记录中不免对其大肆贬抑,这也是雍正作为一个有为之君,名声却不那么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