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队打仗到底是什么样的 枪炮的普及率很低吗

日期:2023-10-1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打仗样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说到清朝军队,基本上在群众心中就是“战五渣”的代名词。一般人脑子里,清军就是那种戴着斗笠式的凉帽,胸前背后一个“兵”字,拿着大刀长矛,然后被西方军队洋枪洋炮一个个打翻在地的形象。再联想到天朝乃是“四大发明”的故乡,咱中国人用火药可是世界上头一号啊!怎么到了清朝反而拿大刀长矛跟洋鬼子干呢?再看过两篇网文段子,一看敢情是清朝皇帝要玩“弓马骑射”,又怕汉人拿着火器造反,所以就把火器都废了。这解释,这逻辑,倍儿溜,倍儿严谨,还倍儿能自我安慰

  可是凡事就怕认真,这事儿也不例外。比如说,都说清军大刀长矛对洋枪洋炮,可跑到虎门炮台遗址一看,乖乖,大大小小各式火炮不下百十门。这就必然要让人产生疑问了——清军到底是怎么打仗的呢?真的是废了火器,全用大刀长矛弓箭跟人干仗么?咱们下面就来说说这个事儿,给您解解疑惑。

  首先咱先来简单说说清朝入关之前的情况。努尔哈赤刚开始创建八旗军的时候,是没有火器的,后来跟明朝开战缴获了不少明军的火器。努尔哈赤发现,虽说明军火器不能完全决定战场胜负,但起码对缺乏火器的八旗军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补充。所以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八旗军就开始装备一部分的火器了。在著名的浑河之战中,面对以火器见长的明朝浙军,八旗军就将缴获明军的鸟铳和自己特有的盾车结合起来,对最后歼灭明军起了很大作用。

  不过,这个时候的八旗军,装备的火器一是不多,二是不成体系,三是也没有自己生产的能力,一直到了皇太极时代,在认识到了明军装备新式西洋火炮的威力之后,也开始自个儿琢磨铸炮的事儿。1631年,后金自力更生,造出了第一批西洋火炮,并且顺带着就组建了八旗军的第一支炮兵部队——“乌真超哈军”,努尔哈赤的额驸(驸马)佟养性成了清朝的第一任炮兵司令。这支炮兵部队在当年的大凌河之战中连续轰掉了明军好几个据点,这让皇太极坚定了大力组建炮兵的决心。到了1633年孔有德带着明朝最先进的火炮部队叛逃到后金,更是让后金开始成为东亚第一流的炮兵部队。到了1641年的松锦大战时,清军集中了四十余门的重型红衣大炮和明军炮兵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炮战,最后清军完胜这表明,清军的炮兵实力已经压倒了明军,独步东亚了。

  入关之后,清军仍然以炮兵为其最重要的利器,每当遇到坚城时,都暂停进攻,等待后续的炮兵部队到来。在1645年的潼关之战中,清军在红衣大炮没有到达之前,一直固守不攻,等到了炮兵到达,一天之内就把潼关攻破。攻扬州也是这样,炮兵未到之前,绝不发起攻击,炮兵一到,一天破城。可以说,此时在清军中,炮兵部队的地位已经是全军最高了。但是,光有炮还不成,还得有轻火器作为补充。在明末,明军中装备了大量五花八门的轻火器,其中包括大量非常落后的单管火门枪和多管火门枪(如著名的三眼铳),到了清朝建设正式的火枪部队时,就把这些落后的火器全部淘汰了,全部装备鸟铳(即火绳枪)。康熙十二年(1673年)开始,康熙帝首先在八旗汉军部队中建立成建制的火枪部队。之所以选择汉军部队,乃是因为“汉军不能骑马者甚多”。在八旗部队中,满洲和蒙古八旗都有大量擅长骑射的骑手,所以以骑兵为主,而汉军八旗中,擅长骑射的人却不多,当然就只能玩玩对体力和武艺要求不高的枪炮了。到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准格尔时,清军已经发展出了一套非常成熟的以枪炮为基础的战术阵型:“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第一队以汉军火器营鸟枪步军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满洲军火器营鸟枪马军列于炮位两头,第二队以前锋兵居中,八旗护军续列两头,第三队排列八旗护军,两翼则设立应援兵。”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阵型中,第一排的汉军部队基本上全是火枪兵,炮兵部署在两翼,再以装备了鸟枪的骑兵保护炮兵。第二排则是以精于骑射的八旗前锋骁骑营骑兵为主,这些骑兵是以弓箭为主要武器。第三排是最精锐的八旗护军骑兵,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具体战术是:作战之前先以第一排汉军的枪炮投射大量火力,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打乱敌人阵型,接着第二排前锋骁骑营骑兵出击,以弓箭杀伤敌人,进一步打乱敌人阵型,最后是第三排的护军精锐骑兵发起总突击,一举打垮敌人。

  康熙的这次出征,还带去了一件新式武器——威远将军炮。这种火炮炮管短粗,射角很大,能够以很高的抛物线射出炮弹,绕过敌方的前沿工事或者山丘,直接打到敌方身后。这种曲射火炮最绝的是,能够发射 “开花弹”。在后来的乌兰布统之战中,这种“开花炮”越过准格尔军布置的驼城工事,直接在准格尔军营中爆炸,造成对方不小的伤亡和巨大的恐慌,为最终获取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枪炮的威力为清朝取得了对强悍的准格尔汗国的胜利,清朝统治者于是开始更大规模地扩充枪炮部队。到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远征昭莫多的时候,八旗汉军使用枪炮的部队人数已经达到了13000多人,成为一支非常强大的火器军团。到了雍正年间,清朝又开始对数量更为庞大的绿营部队进行火器化的整编。过去明朝的那些五花八门的陈旧火器全部被淘汰,改为装备鸟铳,并且枪炮兵的比例不断提高。到了雍正十年左右,在各省绿营的火器编制中,鸟枪兵、火炮兵的数量约占到总兵力的40%-60%左右,云南、贵州、广西三个边疆省份鸟枪兵和火炮兵占比更是达到70%。传统的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已经开始退居辅助位置了,清军已经开始成为一支火器的部队。

  雍正年间,清军还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装备革命,这就是,以更为先进的“赞巴拉”火枪取代清军原有的明朝式轻型鸟铳。“赞巴拉”火枪来自中亚,其特点是枪身长、弹丸大、射程远、威力强,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重型火绳枪。准格尔汗国由于地理上的优势,较早地得到了这种火枪,并且大量装备军队。清军装备的鸟铳,则是明朝晚期定型的轻型鸟铳,射程、威力都远不如“赞巴拉”火枪。所以在双方火枪兵对射的过程中,清军明显处于劣势,只是靠着火炮的巨大优势才战胜了对方。在雍正九年(1731年)的和通泊之战中,清军陷入准格尔军的重围之中,被数千支的“赞巴拉”火枪打得尸横遍野。这让清朝方面认识到了全面换装的重要性,随后清朝开始仿制“赞巴拉”火枪。到了雍正末期,八旗火器部队已经普遍换装了此种火枪,到了乾隆时期,绿营也普遍换装了此种火枪,至此,清军在火器装备方面实现了一次较大的跨越。再加上原有的火炮优势,清朝终于在军事上具备了压倒准格尔的力量。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力排众议,决定趁准格尔汗国内乱之机,出兵西域,彻底消灭准格尔。在这支兵力五万人的西征大军中,每百名出征士兵中有鸟枪兵75名,轻型野战炮一门,炮手5名,枪炮手的占比竟然高达80%!甚至就连一向以弓箭为主要武器的八旗骑兵也开始大量装备起了短管火枪,成为了弓箭、刀矛和火枪并用的“多功能骑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清军已经是全面火器化了,冷兵器的装备比例已经被压缩到了最低的限度。当时清军最常用的战术,就是所谓“九进十连环”的排枪射击战术——“步军举鹿角大炮,众兵齐进,鸣金而止,齐发枪炮一次,如此九进至十次,连发大炮。火器营马步军循环连发鸟枪,略无间断,其声震地。”在同准格尔军以及回部叛军的战斗中,清军基本都是采取这种“九进十连环”战术,再加上野战炮的火力支援,步步向对方推进。再以装备了火枪的骑兵从两翼突击,以火枪射击对方阵型。由于火枪装填较慢,再遇到敌方骑兵时,清军骑兵往往是放完第一枪之后就改以弓箭射击对方,然后以刀矛转入近距离格斗。在乾隆帝下令绘制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战役,清军都是以发射枪炮为主要作战手段,装备了枪炮的步兵成为绝对的中坚力量,而过去百余年一直是八旗军骄傲和主力的骑兵部队则成为了辅助力量。这也表明,清军在作战方式和军队编成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乾隆年间还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大小金川之战。清军面对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和无数坚固的碉楼,一度束手无策。最后解决问题的依然是清军最为依赖的炮兵部队。为了克服重型火炮长途运输不便的困难,乾隆帝下令在四川当地直接铸造火炮和炮弹。在第二次金川之战中,清军仅在四川当地就铸造了657门各型火炮和五十多万斤的炮弹。为了方便山地运输,清朝还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火炮——“九节十成炮”。这种火炮的炮管可以拆卸成九节,再加上底盘,一共可以拆卸成十个部件,分开由骡马驮运,到了战场之后再把十个部件组装起来组成一门完整的火炮。正是依靠着海量的火炮,最终金川的碉楼一个个被端掉,清朝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是,随着清军装备的枪炮越来越多,对枪炮的依赖越来越大,其肉搏战的能力却在不断下降。为此,雍正和乾隆两代皇帝都曾忧心忡忡地对八旗官兵们提出告诫——“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弓马骑射乃立国之本”。这是经常被后来者所误解的两句话,认为是清朝统治者不重视火器,只重视所谓弓马骑射。其实,看了上文您应该已经清楚,清朝军队的火器装备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到了乾隆时代可以说几乎已经是完全火器化的军队了。但是,八旗军过去的优势和优良传统——强悍的骑射能力和肉搏能力却在对火器的依赖中不断下降。清朝统治着不得不提醒八旗子弟们不要只会开枪放炮,却把老祖宗勇武强悍的传统全部丢掉了。然而,他们的告诫没有任何作用,清军的火器化趋势无法逆转,清军对于枪炮的依赖也是日甚一日

  到了嘉庆时代,清朝的全盛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国家财政也没有乾隆时代那么富裕了。嘉庆帝对于铸造新的火炮都已不感兴趣,更不要说研制新的火器装备了。从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一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左右,清朝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再没有大规模铸造新炮、制造新火枪的记录了。八十万清军就靠着之前历代皇帝留下来的二十六万支老枪(其中大部分为“赞巴拉”火枪)和十一万门各类老炮混混日子。道光七年(1827年),清军靠着这些老旧的枪炮取得了平定张格尔叛乱的胜利。在这次战争中,清军的装备、战术较之乾隆时代毫无改进,依然是“九进十连环”的排枪射击,依然是“枪炮齐发”之后骑兵出击。所幸张格尔叛军大多是裹挟来的平民,真正能打的雇佣军兵力并不多,所以他们在与清军的枪炮对射中完全崩盘,最后被清军骑兵追击打到全军覆没。这是清军传统的火器装备和火器战术的最后一次胜利,也可以说是大清帝国传统军事力量的回光返照。短短十余年之后,来自地球那一边的、以工业革命的成果武装起来的大英帝国的军队就将敲响中国的国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