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和赵光义的争权中到底谁更占优势

日期:2023-10-1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乾德四年(966年)六月,梓州知州冯瓒被人告发受贿,宰相赵普主审此案。按说一个小小的知州用不着日理万机的宰相劳心费神,可冯瓒不同,他的才干备受瞩目,连宋太祖都夸过。当初太祖将他从中央调往地方,就是有意锻炼他的能力,以备将来重用。

  赵普深谙圣心,准备对冯瓒网开一面,但下属在冯瓒府中搜到一封写着“送交刘螯”字样的书信,赵普看后不由心头一震,杀心顿起。

  赵普和刘螯并无交集,但刘螯是太祖的弟弟—开封府尹赵光义的心腹。当时赵光义和赵普明争暗斗、水火不容,而冯瓒和刘螯结交,说明赵光义的政治触角已从中央伸到地方,若任其枉为,自己的权力将被逐渐削弱,日后恐怕连话语权都没了。这次好不容易抓住冯瓒的把柄,赵普岂能轻易罢手?于是他从速将冯瓒处以极刑。

  赵光义明白赵普的“醉翁之意”—既砍断自己的臂膀,又能杀鸡儆猴。赵光义邀众多大臣为冯瓒求情,为平衡双方利益,太祖既没赦免冯瓒,也没判他死罪,而是将他流放到条件恶劣的沙门岛。

  澶州通判姚恕也被赵普拿来开刀。有年汛期,暴雨多日不停,黄河澶州段被洪水冲垮,沿途州郡皆成水乡泽国,庄稼淹没,房屋倒塌,百姓溺亡者不计其数。消息传到京师,太祖震怒,即刻派人前往澶州调查,结果证实:澶州知府杜审肇(太祖的亲舅舅)在汛前没加固堤防,致使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后,他也没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碍于太祖的面子,主审官只将杜审肇罢官了事,姚恕则被索拿进京定罪—姚恕身为副手,谙熟黄河水性,且有丰富的抗洪经验,却没及时向主政者建言献策,以致酿成大祸。赵普坚决主张将姚恕处以极刑,不少大理寺官员提出质疑,说姚恕按律只应被判刑并流放。赵普怒道:“澶州成千上万的百姓葬身鱼腹,其余人等无家可归,不杀姚恕不足以平民愤。”姚恕最终被凌迟处死。

  赵普精通刑律,不会不清楚个中道理,那他为何非要处死姚恕呢?

  原来,姚恕也做过赵光义的幕僚,且深受器重,开封府的大政方略多出自他手。姚恕背靠赵光义这棵大树,别说普通朝臣了,连赵普都不放在眼里。一次,赵普设宴,姚恕前去赴宴,只因赵府门卫没及时通报就恼了,拂袖而去。赵普得知后,派人再三登门致歉,但姚恕得理不饶人,一点面子都不给,赵普由此怀恨在心

  后来,太祖为杜审肇选副手,赵普极力推举姚恕—一方面将姚恕调出京师,削弱赵光义的势力;另一方面,副手费力不讨好,往往要替上司的过失埋单,一旦抓到把柄,他就可借机发难,让姚恕不得翻身。赵光义自然不会乖乖就范,多次找赵普通融,均被他一口回绝,姚恕只好怏怏不乐走马上任。此次澶州洪灾,是百姓的苦难,对赵普来说却是个好机会,他终于可以一雪前耻,砍断赵光义的这只“臂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