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如何赈灾的不开仓放粮反而哄抬粮价

日期:2023-10-1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范仲淹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我国古代经历了不少灾荒,在灾荒时期,当粮食全部耗尽时,就只能啃树皮,吃观音土,吃到后面,很多人被活活涨死。大街上横尸遍野,走几步就会遇到饿死的人,而恶犬常常会在濒临死亡的人边缘徘徊,等到他倒下或断气,就会马上分食这些“新鲜”的肉。

  有的朝代甚至还出现了易子而食的现象,因此,灾荒真不是闹着玩的,它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夺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既然有灾荒,就一定会有赈灾,今天我们要来看一个和赈灾有关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心怀天下的北宋第一名相范仲淹,据说他的那次赈灾事件还成为了大多数经济学的经典案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范仲淹哄抬粮价救灾民

  故事发生在1050年,当时的杭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旱灾,一时间米价涨到了一斗一百二十文,那些没有良心的商人趁着灾荒哄抬大米价格,争先恐后地发国难财。

  这时候的范仲淹差不多有五十岁了,身为杭州太守的他并没有开放粮仓或是打压粮价,反而眼睁睁看着粮价一路暴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此外,范仲淹还在杭州城里举办热闹的庙会以及划船等娱乐性质的活动,大量的有钱人砸钱来玩,而此时的城外却因为灾荒而一片狼藉。

  一时间,无数的谩骂声袭来,百姓们认为范仲淹一定在和那些商人勾结,并从中牟取暴利。其实,百姓们都冤枉范仲淹了,他可是名副其实的清官,是绝对不可能做出伤害百姓的恶劣行为的,事情的走向都在范仲淹的掌控之中。

  没过多久,在短期内疯狂暴涨的米价,使得大批外来粮食一波波涌入杭州,而当粮食的数量特别多的时候,粮价自然而然就下降了,即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时,价格一定会下降。就这样,饥荒的问题迎刃而解,那些奸商的阴谋诡计也没法得逞了。

  此外,那些热闹非凡的庙会除了吸引来许多花钱的游客,还要招募大量工人,这也使一些无家可归的灾民们暂时找到工作,至少不用饿肚子了,范仲淹利用经济学的原理帮助杭州顺利度过灾年,堪称国家的功臣,看来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一个智商卓越、头脑清醒的经济学家,实在令人敬佩。

  纵观范仲淹一生,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仍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人品,还因为异于常人的能力。

  二、繁荣背后的危机

  不过,通过这一场赈灾事件,人们除了感叹范仲淹的伟大与智慧,还窥视到了看似经济发展繁荣的北宋,早已面临非常严重的政治与经济危机。

  首先,第一个危机就是北宋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范仲淹想要通过“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来调控粮价,就得确保当时杭州城内的商品经济是繁荣的。

  而当时的杭州城正好满足了这个前提条件,因此才可以在短期内承受粮食上涨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有钱招募灾民来解决部分灾荒问题,如若不然,杭州想要顺利度过危机当真是难。

  其实,当时的杭州城就是一整个北宋缩影,从杭州城内外的贫富差距,就可以窥视到一整个北宋城乡差距的严重性,农村地区日益贫困,城市地区反而越来越繁荣,城乡差距逐年扩大,其实早在北宋初期,城乡差距就已经很严重了。

  据说,有一次宋太宗在文武百官面前大肆夸耀汴京城的繁荣与富庶,但性格耿直的蒙正却不以为然,还怼了宋太宗好几句话,说是城外到处都是被饿死冻死的人,连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外都是这种光景,更何况是其他地区的乡下呢?

  这是因为北宋年间的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那时候,国家的纳农业税的主体多是自耕农,可数量是有限的,他们除了要承担两季的赋税,还要肩负七七八八的杂税,据说这些杂税加起来也有几十种,连普通的农具以及鞋子也要交税。

  光是正常光景,交纳春秋税和杂税就已经很难了,更别说灾荒时期了。尤其到了范仲淹所处的北宋中后期,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可以纳税的土地所剩无几,再加上劳役也越发繁重,大多数农民不想承受沉重的徭役,就成了流民,到处逃亡。

  第二大危机是赈灾能力的大幅下降,其实许多人还是不能理解范仲淹为何要抬高粮价,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开仓放粮不也可以达到赈灾的效果吗?北宋那么富有,怎么连用来赈灾的粮食都没有呢?说起这件事,范仲淹才是满肚子委屈,其实“有粮”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

  北宋有个常平仓,里面储存的都是北宋的救命粮食,只有常平仓不出现问题,北宋不管遇到多大的灾荒,都可以挺得过去,但在范仲淹时期,常平仓出问题了。

  学过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北宋时期“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特别严重,国家需要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当遇到危机时,政府就会拆东墙补西墙,有点像当今社会出现的“以贷还贷”现象。

  常平仓成了救命稻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调点去,据说各地的官司常常找常平仓筹钱,因此,在闹饥荒之前,常平仓几乎空空如也了,而日常管理常平仓的官员也是整日无所事事监守自盗

  虽然司马光等正直的官员也反映过常平仓的弊端,但最后情况仍然没有任何改变,遇到灾情时,还是指望不了常平仓,这才逼得范仲淹绝地求生,想出提高粮价的办法来。

  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短时间用此办法还可以,如果遇到更大的饥荒,又该如何解决呢?也难怪后来王安石不顾天下人反驳,也要坚持变法。虽然王安石实施变法最后失败了,但他也算是努力了,至少为北宋的未来拼搏和抗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