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都城本来是洛阳 赵匡胤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了

日期:2023-10-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北宋都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收复了南唐,南方还有一个吴越政权,仍然酣睡在卧榻之旁。

  不过,吴越只是一个弹丸小国,成不了气候,宋朝如果要举兵讨伐,那简直就是探囊取物易如反掌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这是赵匡胤的一贯作风,但是,他又不想动用武力,因为打仗是很耗钱的,他想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因此,他决定以一种不花钱的形式收复吴越。

  吴越辖区为浙江全境、太湖的东北部、东部和南部,首都设在杭州。

  吴越王钱俶的祖父叫钱镠,是个贩私盐的大袅,唐僖宗时,纠集众人攻打黄巢,平定吴越,僖宗封他为越王,不久又封为吴王,后梁时,又加封为吴越王。

  到赵匡胤建立赵宋的时候,吴越王已传到了钱俶这一代。

  赵匡胤封钱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钱俶也岁岁向宋廷纳贡,丝毫不敢怠慢。

  其实,天下兵马大元帅只是一个虚衔,并没有真的统领天下兵马。

  赵宋平定江南后,吴越王钱俶派使臣到汴梁朝贺。

  赵匡胤笑对来使说:“这次讨伐江南,你家元帅攻克常州,立有大功。朕很想念他,你回去后,请他到汴梁来一趟,见面之后,立即让他回去。”

  为了表示不相欺的诚意,赵匡胤还拍着胸膛,信誓旦旦地对使臣说:“苍天在上,朕绝不食言。”

  吴越王钱俶接到使者带回赵宋皇帝的圣旨,心里直起鸡皮疙瘩,发慌,而且不是一般的慌,是恐慌。

  为什么呢?

  南唐李煜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

  当初,赵匡胤数次传召李煜进京面圣,李煜不敢去,害怕去了不能回来,推三阻四,借口身体不舒服,终究还是没有去汴梁面圣。

  结果惹恼了赵宋皇帝,大兵压境,南唐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李煜梦断金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血的教训就在眼前,钱俶当然不敢以身试险

  宋朝皇帝传召国主的消息,迅速在吴越流传开了,吴越国的上空犹如阴云笼罩,朝廷内外一片恐慌,人们普遍认为,赵宋皇帝在汴梁设下的是鸿门宴”,国主此去凶多吉少

  大臣们都劝说钱俶。还是不去的好。

  钱俶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不去的后果,借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抗旨不遵。

  临行之前,他把国事都向大臣们作了交代,然后带上妻子孙氏、儿子惟浚,西赴汴梁,拜谒赵宋皇帝。

  看他这个架势,大有英勇赴义、去了就没打算回来的气概。

  赵匡胤得知钱俶在杭州踏上了北上的航船,立即督促工部,加快为吴越客人专门兴建的别墅的工程进度,保证在客人到来之前建成,使客人一到就能入住。

  钱俶临近汴梁,赵匡胤派儿子赵德昭为代表,到京城东门郊外的十里凉亭迎接吴越王钱俶。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这样抛头露面的事,都是由御弟赵光义负责,因为赵光义为晋王,位列宰相之前。

  这一次,赵匡胤没有这样做,而是安排儿子赵德昭出面,是否有什么深意,不得而知

  钱俶进宫觐见赵匡胤,赵匡胤盛情款待他,赐坐、赐宴,而且还命他与御弟晋王赵光义叙兄弟之礼。

  钱俶可不敢托大,坚决不接受,赵匡胤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晚,吴越王钱俶住进了专门为他新建的一处豪宅,赵匡胤亲自到钱俶的住处探望,察看各种生活用品是否齐全,体贴得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第二天,赵匡胤又在大明殿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欢迎钱俶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

  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这次宴会,根据赵匡胤事先安排,他自己先向钱俶敬过酒后,从晋王赵光义、宰相薛居正开始,大臣们依次向钱俶敬酒,面对如此隆重的场面,钱俶受宠若惊,感激涕泣。

  转眼间,钱俶到汴梁已经住了半个多月,虽然说日日歌舞游乐,夜夜丝竹宴饮,但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钱俶开始思念杭州,思念他的国家,思念他的皇宫,思念他的臣民了。

  不过,赵匡胤没有开口,他只能将思念故国之情深埋在心里,不敢表露半分。

  这一天,忽听门人来报,说有圣旨到,钱俶慌忙开中门跪迎圣旨,赵匡胤下的圣旨有两个内容,一是封吴越王钱俶的妻子孙氏为吴越国王妃;二是准许吴越王钱俶佩剑上殿。

  如此厚封,钱俶一家受宠若惊。

  赵匡胤下这道圣旨,是经过一番斗争的。

  依古制,只有同姓诸侯王才可封为妃,吴越王钱俶是异姓诸侯王,封他的夫人为王妃,有违祖制。

  佩剑上殿,更是绝无先例,就是晋王赵光义,也没有享受这种殊荣。

  为了保证君王的安全,古往今来,面见君王的人,是不准佩带武器的。

  允许带武器上殿,表示皇上对这个人是完全放心的了,这种信赖,这种礼遇,这种荣耀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如此,赵匡胤在下诏之前,征求了晋王赵光义、宰相薛居正等人的意见,没有一个投赞成票。

  这时候,他有点想念赵普了,如果赵普在,对自己的苦心早已心领神会,何须多费唇舌。

  赵匡胤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不听晋王与几位宰臣的劝告,签发了这份特殊的诏书。

  开宝九年(976年)三月,赵匡胤准备巡幸洛阳,到洛阳举行郊祀之礼。

  吴越王钱俶请求一同前往。赵匡胤认为南北风土不同,担心吴越王钱俶不适应洛阳的气候,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西巡洛阳之前,赵匡胤在讲武殿大宴群臣。

  酒过三巡,赵匡胤微笑着问钱俶,来汴梁一个多月,是否住得惯。

  钱俶恭顺地说:“皇恩浩荡,微臣一家在京城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过得非常好。”

  “不想家吗?”赵匡胤问道。

  钱俶沉思一会儿,小心翼翼地说:“汴梁是天朝国都,山清水秀,犹如仙境。加之在皇上身边,如沐春风,微臣倒不怎么想家了。”

  “这是违心之词。”赵匡胤哈哈大笑地说,“古人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朕知道你做梦也想回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汴梁再美,怎能美得过杭州呢?”

  钱俶见自己的心思被戳穿了,有些不好意思惶恐不安,一脸的尴尬。

  赵匡胤体贴地说:“思念故土,想念亲人,这是人之常情。朕祖籍虽是涿州,但出生在洛阳的夹马营,洛阳是朕的第二故乡,这次西巡,就是想去看看那片故乡热土。朕当初召你进京,曾许诺不留你,让你回去,朕说话算数,决不食言。”

  吴越王钱俶见赵匡胤真的放自己回去,喜极而泣,叩头谢恩,抽泣着说:“回杭州以后,每隔三年,臣父子一定要来京师朝拜一次。”

  赵匡胤微笑着说:“吴越到此,山水相隔,路途遥远,往来一次不容易,只要你有这份心,朕也就心领了,还是不要预定期限,诏令你来,你再来入觐便了。”

  第二天,钱俶陛辞后即将启程,临别之际,赵匡胤命左右捧来一个黄包袱交给钱俶,钱俶正准备打开看,赵匡胤制止道:“现在不要看,到路上了再看,看到了什么,你自己知道了就行,不要向外人泄露。”

  钱俶登程之后,在途中打开包袱检看,原来是一百多封群臣向赵匡胤上的奏折,都是要求留下钱俶,有的甚至说杀掉钱俶。

  钱俶越看越怕,越看越惊,连忙上表谢恩。

  自此以后,钱俶对宋朝廷更加恭顺,时时把皇恩记在心头,每年的贡品更加精细和贵重,次数也更多,就像姑娘回娘家送节一样,四时八节,有礼有数。

  赵匡胤对自己导演的这场政治剧,当然很满意,现在的吴越国,与宋朝下设的一个路并没有什么区别,钱俶的吴越王,只是一个虚名而已,要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奉上吴越所辖十三州的版图。

  赵匡胤送走钱俶之后,命赵光义留守东京汴梁,他率领文武百官启程前往西京洛阳。

  在唐朝时洛阳称为东都,长安称为西京。

  后周开国后,周太祖郭威定都汴梁,赵匡胤夺取后周天下后,继续以汴梁为都城,称汴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赵匡胤创建宋国时,中原还是四分五裂,经过十七年来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先是戡定中部的荆南和湖南;次则平定西蜀;接着是剿灭南汉,再定江南,使中华民族的统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因此,他要前往洛阳,祭祀天地。

  赵匡胤在洛阳祭祀天地之后,突然向群臣宣布,说要留都洛阳。

  无论在哪个朝代,迁都可都是一件大事,赵匡胤在没有同任何人商量,更没有经过廷议的情况下,突然作出迁都的重大决定。

  到底为了什么?他并没对群臣说,似乎也不愿说。

  赵匡胤迁都的决定,遭到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说出口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大家都在汴梁已经扎下根,突然迁都,拖儿带女的,实在是太麻烦了。

  真实的原因是什么?谁也不愿说出口。

  其实,赵匡胤御驾到了洛阳,突然作出迁都的决定,并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

  他似乎是在回避一个人,似乎是在为一个重大的决定做准备,但这些都不足为外人道。

  皇上不说,臣子也当然不敢问。

  大臣们不同意迁都,除了说出口的理由外,是否还会有其他原因?

  这也不好说,因为这件事情太敏感,谁也不敢乱开口,说错了话是要遭杀头的,头颅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个,砍了就没有了,大家都特别珍惜。

  因此,各人的小九九都隐藏在心里。

  赵匡胤也不妥协,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大臣们见说服不了皇上,也都做了一个相同的选择:保持沉默。

  沉默是金,它可以延伸出很多含义:反对、不服、不同意,等等。

  双方僵持在洛阳。

  晋王赵光义身在汴梁,他知道了赵匡胤要迁都这件事,立即从汴梁赶到洛阳,劝说赵匡胤改变迁都的动议。

  赵匡胤不仅不为所动,而且还负气地说:“朕不但要迁都洛阳,还要迁都长安。”

  赵光义问是什么原因。

  赵匡胤说:“汴梁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如果迁都长安,左有淆谷及函谷关,右有陇中,沃野千里,南有富饶的巴中、蜀中,北有以畜牧为贸易的胡境,三面都有阻挡,易守难攻。裁去冗兵,励精图治,治理国家,岂不是长治久安一劳永逸之策?”

  赵光义却说:“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靠的是恩德,而不是山河的险要,何必要迁都呢?”

  赵匡胤叹息道:“你也太固执了,今天依了你,不出百年,天下百姓恐怕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定都汴梁,不如定都长安,在汉、唐时期就有过争论,以关中长安地势之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极具战略地位。

  赵匡胤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然而,他的决策遭到包括赵光义在内的众人的反对,只得怅然返回汴梁。此时的赵匡胤,似乎有一种无奈的感觉。看来,皇帝也有无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