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清之是谁他靠什么深得皇帝恩宠

日期:2023-10-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说到郑清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公元1176年,此时的南宋处于中期,郑清之出生了,出生地在庆元府鄞县(即如今的浙江省宁波市)。他出生的年代南宋较为稳定,给他提供了一个稳定学习成长的环境。他自小好学,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加之天性聪颖,因此成绩很好,少年时就有名气。后来,他拜师当时的著名文人楼昉,成绩就更好了,写得一手好文章,深得楼钥欣赏。 公元1202年,郑清之被举荐得以进太学深造。

  公元1217年,大器晚成的郑清之才参与科考,得中进士,被授予峡州教授之职,当了一名当时高校的教师。当时京湖帅臣赵方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他为人处事并不轻易地做承诺,是个十分沉稳的人。他也是郑清之的上司。一日,郑清之对其做政务汇报,赵方深感郑清之内在的学识,预感到此人日后必成大才,因此为郑清之办了酒席,把他自己的两个儿子赵范及赵葵带出来参拜郑清之。赵方大有要把儿子们托付给郑清之的意思,让儿子拜见郑清之,且说道:"希望他日你能替我照顾我这两儿子。"

  郑清之考入仕途

  当时,湖北茶商群聚一起,操纵市场,肆意操纵价格把控市场,以获取暴利,对朝廷危害很大。郑清之观察后,向当时的总领何炳建议处理。他对何炳提出建议说道:"这些茶商十分精悍,可以把他们都编入到军籍之中,如果遇到紧急边患或内乱,可以使用他们去打仗。"何炳深感这个建议很好,于是立即下令招募了他们入伍。因为这是军令,那些人不敢不来,很多人受命入军籍,于是组建了"茶商军"。后来,朝廷有许多军事行动,这这支军队都打了胜仗。

  不久后,郑清之受朝廷调遣到湖、广预备官员所,等候差遣。之后,他进了国子监当监书库官。

  郑清之在地方为官时提了很多好的建议二、拥立皇帝有功

  公元1223年,郑清之的官位被提升到国子学录。不久后同丞相史弥远谋划,最终废去了济国公赵竑,使之丧失争夺皇位的资格。不久,他在官职上兼任魏惠宪王府教授,并提升一级,成为"宗学谕",职衔上调升做了太学博士。这样一来,朝廷重要圣旨都是他所草写,就连宋宁宗去世后宰相史弥远对安邦定国的一系列策略,朝廷回复及实施的诏旨,都出自郑清之手。这也表明,对后一任皇帝宋理宗的继位,郑清之帮助甚大,他是完全支持的。

  到了宋理宗登基继位后,郑清之官职立即得到提升,提官到"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并升任"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并兼任崇政殿说书"等职。新皇帝刚登基,郑清之认为他应该给人们一个清廉的好名声,由此在皇帝供给上做了一些处理。

  有一日,理宗皇帝问他:"有外人阁子库进丝鞋意见,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郑清之回答:"现在宫中所穿所用的衣物鞋子都已经十分讲究了,是新且干净的。"他的意思是说,宫中已经穿得很好了,不必更新。理宗对此不同意,说:"按宫旧例,每次进贡宫中的鞋子,我没穿坏是不会换新的,这样也没有浪费,为何还会招来非议呢?"郑清之接着对皇帝奏道:"孝宗皇帝是继承了高宗帝位。高宗皇帝生活豪华,孝宗皇帝就比较容易呈示出节俭之德了。而皇上您继承的是宁宗皇帝之位,而宁宗帝日常生活十分清苦如同寒士,其衣服反复洗涤,鞋子等服装不断打补丁。如果您如果要彰显美德,勤俭就只能比宁宗更甚才行了。"于是,宋理宗就接受了郑清之的建议,不再新进鞋子入宫。

  之后十年时间,郑清之深受皇帝宠信,官位不断提升,直到公元1230年,他被封为参知政事并兼任签书枢密院事。一年后,再加职,增加了同知枢密院事一职。

  宋理宗听取了郑清之的建议三、反复辞官,官却越当越大

  公元1233年,丞相史弥远得病离世,相位空缺。皇帝把这位置给了郑清之,让他升任到右丞相并兼任枢密使之职。

  一年后的1234年,宋理宗得以亲政,开始亲自处理朝政,郑清之对此大力协助,以治理天下之事为己任。郑清之召集一大帮能臣,比如郑德秀、魏了翁等众多人才一起辅助皇帝,这被当时人们称为"小元祐"。后来,这些能人多数先后担当过宰辅,但有一些隐士已经看破了南宋最终不敌外寇的现状,因此坚持不来而去当了隐士,比如崔与之刘宰、赵蕃等人。但他们都因为辅助有功被表彰。

  1234年底,为了巩固边防打击金人日益明显的灭宋野心,郑清之等人发起了端平入洛战役,但最终失败。这一失败影响很大,客观上加速了南宋的灭亡。对此,后来的《宋史纪事本末》有过客观的评价:"自是,河淮之间无宁日矣"。对此,郑清之并没有推卸责任,而是数次向皇帝请求罢免官职,以谢天下。但宋理宗却极力挽留,不准他离职,并授予他"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等职位。

  再过了两年,到了1236年八月,此时天现异象,"霖雨大风",郑清之认为是自己战争失败后老天给的惩罚,因此先后四次上疏皇帝,请求准予他辞官归家,皇帝同样不准。到了当年九月,皇帝举办祭祀活动,天上惊雷连续巨响,震动天地。郑清之更加坚定地向皇帝尽力是辞官。理宗皇帝不得不让他用"观文殿大学士并兼醴泉观使及侍读"之职,罢去了相位。对于新封的官,郑清之继续连续四次推辞不就,皇帝只得对他降官到"观文殿大学士并兼任提举洞霄宫"之职。

  不久后,南宋联合蒙古消灭了金国,蒙古开始反目对南宋用兵,战事兴起。皇帝对此十分忧虑,郑清之看在眼里,秘密上奏安慰皇帝:"皇上不要过度担忧及悔恨,否则会损害您龙体健康,并连累您的大志。"

  郑清之虽然辞官,但皇帝对他的恩宠并没有停止,到了公元1247年,他被召回朝廷,再次拜相,被授太傅之职,担任右丞相并兼枢密使,封越国公。

  四年后,蒙古侵犯日益加重,郑清之身体有油尽灯枯之感。在1251年,他再次上书皇帝请辞,皇帝同样没有批准,反而加封他当上了太师之职。

 

  结语:到了1251年12月25日,这一日退朝后,郑清之因为年老,被风一吹寒病入体,病势快速沉重。此时是农民播种的时节,但天一直没有下雪,影响植物生长。郑清之躺在病床上,对此深为担虑。几天后,天上终于下起了大雪,仆人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郑清之,他高兴地从床上起来,说道:"天降瑞雪,百官必然庆贺,皇帝心中一定非常高兴。"他让仆人把把雪捧到他床前,让他观看。

  郑清之持续上书辞官,但宋理宗皇帝都没有批准。一个多月后的十一月十九日(即公历1252年1月1日),病痛夺去了郑清之的性命。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头脑清醒时还在关心着朝廷事务。皇帝对此十分痛心,为其辍朝三天,下旨追封他为魏郡王,并赐予谥号"忠定"。

  郑清之身处在宦海这一大江湖心中,他不断辞官,心中禅静归土。应该说,他的一生中没有做过十分突出的重大贡献,在对金作战中甚至失败而影响了国运,加速了南宋的灭亡。但他一生勤恳为朝廷也为国做事,关心百姓疾苦,并不是奷臣,而是忠臣。这样一个官能一生受皇帝宠信并重用,并最终得以善终,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就是他能深得皇恩的原因,也许也是天理给予忠良之人最好的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