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你真的了解古代交战来使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古时候打仗,有一个不成为的规矩,叫做“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规矩虽然没有什么机构进行强制性的规定,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历朝历代的人都是遵守这个规矩的。稍微过分一些的,会把敌国的使者抓起来打一顿送回去,但是也不会杀掉使者。
不过开创了向全世界宣战的清朝,也斩了敌国来使,不料却产生了血的教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一场战争起因也不怪大清国,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的英国人看着清朝好欺负,就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清国,在1860年,因为在广东的一系列活动没有引起清政府向英国的彻底投降,他们决定对清国发动一场更大的战争。
8月21日,从广东北上的英国人突袭了天津大沽炮台,由于当时的清国军备废弛,群众关系又不好,英国很快就拿下了老旧的大沽炮台,并且气势汹汹地想要进一步直接攻陷清国都城北京。但是考虑到当时清国虽然不强,却体量极大,英国人也一口吃不下去,于是在耀武扬威一番之后,英国人同意了接受和平调停。
英国人派出了哈里·斯密·巴夏礼爵士来进行谈判,与之对接的则是清朝的怡亲王载垣。这是清朝开战以后第一次和英国比较正式的接触,双方之间都有些误解。巴夏礼是携着“战胜之威”以胜利者的身份来与清国谈判的,所以他的姿态非常高。而清政府则是以“天朝大国”自居,毕竟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都是这样的,清国觉得自己也应该这样。
所以这样的谈判一开始就遭遇了巨大的麻烦。
载垣与巴夏礼在朝堂上见面了之后,载垣的第一要求就是让巴夏礼对咸丰行跪拜礼,并且引经据典的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要求巴夏礼遵守中国礼节。然而中国与英国的关系哪里是古时候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关系呢?都被人家打到家门口了,人家怎么可能还是你的“臣子”呢?
巴夏礼当时就表示拒绝,他说:“我们才是胜利者!而且我又不是你们清国的臣子,为什么要向你们跪拜?”载垣当场就对巴夏礼“御前失礼”的行为大加斥责,而巴夏礼也完全不害怕这个清朝的王爷,他觉得自己是胜利者,来这里谈判不应是这个待遇,于是就在朝堂上与载垣大吵大闹起来。
这下看得咸丰眼花缭乱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巴夏礼究竟还有没有把他这个中国皇帝放在眼里?于是一气之下,咸丰皇帝下令:
“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予许可。”
平日里带着一群洋枪队横行乡里的巴夏礼没想到今天居然遇到了比自己还横的人?在一番争吵之后,终究因为寡不敌众,口水战失败,于是他带着自己的38人气冲冲的走了,留下了暴跳如雷的咸丰和载垣。载垣眼看着不仅仅自己丢人,还把皇帝陛下的脸也丢得干干净净,顿时恶向胆边生,派人在通州一带巴夏礼的必经之地布下重重伏兵。
巴夏礼带着一肚子晦气回去,他没有想到清国居然如此不知道外交礼节,居然直接要求他向咸丰下跪,而且还要求得那么理直气壮。但是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作为一个使团代表,他们这不到四十个人的队伍被载垣当作一支敌人给包围起来了。只听得砰的一声,埋伏在四周的清兵一窝蜂的向巴夏礼冲了过来。
虽然巴夏礼有着先进的火枪,但是这时候清朝也有部分士兵配备了火枪,加上清军实在是太多了,巴夏礼的火枪又不是机关枪,很快他们就被清兵“胜利地”缴械。
然后载垣也不把巴夏礼这群人以两国交战军队的处置办法来处置,而是把他直接押到了刑部,按照当时的规矩,处理外国人事件,至少要到总理衙门去吧。然而载垣根本不管这么多了,直接把三十几个英国人押到了刑部大牢,然后大刑伺候。三十几个英国人因此死掉了一半。
这一顿斩杀来使的消息传播到英国之后,他们首先是感到迷惑——清国是哪里来的迷之自信这么蛮横的?然后就是彻底的愤怒了——我们好好地把人派过去跟你谈判,结果你打不过我们的军队居然跟我们的使团打起来了?而且还把使团抓到大牢,死的死,伤的伤,太过分了啊!
于是英国联合法国(其实英国心里还是有点儿担心的,怕万一干不过清国就丢人了,于是拖上法国给自己壮胆),直接对北京发起了进攻。咸丰自以为这不过是按照清朝的旧例而已,哪里想到会遇上这么大的一次风波,加上清兵本来就已经屡战屡败了,北京城很快被清兵攻破,咸丰带着他的妃子逃跑,留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即使在这时候,清朝还是把巴夏礼等人关起来,生怕他们跑了。毕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帮英国人不懂礼节,事太大了,当然不能轻易地放过他们了。直到后面英国以武力威胁咸丰的弟弟奕忻,他们才把巴夏礼放出来——这时候巴夏礼39人只剩下了18人活了下来。
这样一次“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反面教材,可以说是以悲惨的结局和巨大的损失告诉后人尽量不要违背这个原则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清国没斩英国的使者,已经准备入侵清国的英国人当然也不会止步于天津,只不过载垣的错误外交方法把这个过程加速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