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许多大龄剩女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日期:2023-10-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唐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贞观元年,李世民向大唐的子民下发了一道关于社会问题的诏书,内容就是号召青年男女抓紧解决个人问题,千万不要把自己拖成大龄的剩男剩女:“其庶人男女无室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其同类相求,不得抑取。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霜居服纪已除 并须申以婚媾 令其好合。”

  这道诏书,完全是对男女婚姻做了硬性规定,甚至颇有强制性的要求那些丧偶的单身男女也要鼓起勇气,争取自己的“第二春。”从这道诏书的措辞来看,李世民真切的希望唐朝的男女尽可能鼓起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其中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李世民对于这种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源自于希望恢复由百年战乱所造成的人口锐减,因此在他看来大唐能否走上繁荣,人口是重要因素,而决定这些的就是婚姻问题 于是便很容易理解李世民的初衷了。

  到了唐玄宗时期,人口密度已经有大幅度的好转,但是李隆基依旧对男女婚配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还将结婚年龄再度提前:“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尽管三令五申劝大家早结婚,但是似乎却未能按照预期发展。不管皇帝如何号召,大唐的男女似乎都是很不着急,由此出现了许多大龄剩女。白居易对此写诗记录这样的慨叹:“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嫁娶既不早,生育常苦迟。”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情况呢?主要问题还是经济和地位问题导致。

  从现代人的婚姻观里,男方当然想找个“白富美,”女方也想找个“高富帅”,然而这样的优秀青年确实是相当稀缺资源,但是大唐的男女并不认命,总是在不断鼓励自己去寻找那一天 结果悲催的是,似乎等来的总是“骑白马的不一定是唐僧”,因此在许多不断失望后选择“高贵的单身。”

  此外,唐代特殊的审美也让婚姻成了老大难。

  首先社会上出现了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甚至成了一个广泛的共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大唐的陶俑或者壁画,大部分人物的形象都是丰腴肥胖,表情热烈开朗,这确实表达了唐朝的某种时尚风度。

  假如在唐代,如果瘦男子很可能遭到歧视。《明皇杂录》中记载这样一个事情,天宝年间,润州刺史韦诜给已经年龄不小的女儿寻找对象,并发现了一个很有操守的名叫裴宽青年,然后颇为满意的告诉妻子说:“尝求佳婿 今果得之。”我过去经常就在寻找好姑爷,今天总算找到了。于是第二天将裴宽招到家里做客,让妻子和女儿在幕后观看。等裴宽来后,见“衣碧衫,疎瘦而长。”那些丫鬟在私下嘲弄裴宽是“一只瘦高的大喜鹊”,韦的妻子看到这一幕也为女儿感到心酸,竟然哭了起来。等裴宽走后韦诜过来安慰妻女说:“难道非要找那种虽然面貌白胖,但是最终只能给人当奴仆的人做女婿才好吗?”因此从这个故事便可以折射出,在唐朝男人如果瘦弱是一种丑相,高大威猛却最受欢迎。

  因此不光女人喜欢的男人这样,叫男人喜欢的女人也是这样。在当时能够迷倒一堆男人的不是锥子脸或者“魔鬼的身材” 而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胖美人,因为广受欢迎,所以胖女子很少成为“大龄剩女”。

  在《簪花仕女图》或者《虢国夫人出行图》都是因为表现女子肥胖之美所呈现的整体风貌。

  此前,李世民就是因为听说武则天的小胖才特意招进宫中的,因为她“方额宽颐”,所以“太宗闻其美容止,招入宫中立为才人。”

  到了唐玄宗时期,一日李隆基在看《汉成帝内传》,当读到赵飞燕身形弱不禁风后,还不忘调侃一下身边的杨玉环:“尔则任风如何吹!”可见杨玉环的体重确实不轻,目测最低应该在140斤左右。

  尽管胖,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跳舞,那首著名的《霓裳曲》便是杨李隆基的独创,杨贵妃的主要伴奏曲目。

  安禄山似乎也因为是胖大汉子引起了李隆基的欣赏,据《旧唐书》记载@“安禄山晚年益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因此在唐朝确实存在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也由此,在找对象时更多人都选择胖一点的彼此。

  因此,如果高富帅遇到了白富胖,就成了大唐人人羡慕的一对夫妻,显然这样条件都具备的确实不好找,因此最终让唐朝出现了许多的大龄婚姻,那也是因为年纪实在大了,最终不得不“降格以求” 此前的“骑驴找马”宣告失败。

  因而从整体来看,唐代的大龄剩女与今天的有所类似,无外乎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婚姻质量的提高有新的要求,加之在空前的开放包容的社会气息下,大唐的男女确实是热烈奔放的,她们在不断的追求下,提高自我品味和精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