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门为什么要往里开而不是往外开 一扇城门竟然包涵了这么多作用

日期:2023-10-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古代城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人们的生活和如今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古代社会也与当今相比有着巨大的不同。如今人们了解历史的最直观方式除了阅读一些史书和相关历史资料以外,就是观看一些具有特色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了。

  在许多的历史剧目中,我们都能看到许多古代战争的场景。古代封建社会战争多发,这些战争有的时候是军阀割据,有的时候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更多时候也会出现政权乃至朝代的更替。宏伟的战争、苍凉的沙场,这些从来都是古代战争的特点。而在很多时候,古代战争也能够体现出古人最朴素的智慧思想。

  从一些古装剧中,我们不仅能够参阅古代社会的社会气象,更是能够看出古人独特的文化与思想。说到战争,《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桥段“空城计”想必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段故事,诸葛亮把守西城届时,手下兵力亏空无可用,而司马懿率十万余曹魏大军赶到现场,却被端坐城楼弹琴、城门打开的诸葛亮所慑,迟迟不敢攻入城内。

  当时的司马懿怀疑“空城”的迹象下暗藏伏兵,在再三犹豫之下,终于是鸣金收兵、没有攻城。于是诸葛亮的空城一计终成千古绝唱,被后世所赞扬。但是这也不免引起人们的些许遐思,毕竟在古代战争攻城时,地方军队从来都只可能从外部攻入,而这城门如果向内开的话,不就顺应了攻城士兵的意愿了吗?

  诸葛亮算是用计才使得司马懿没有率军强攻,但在古代战场上,两军相争的重点最主要还是攻城。只有城池被攻破,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战争的主导权。而战场上的攻方大多会使用投石车、火箭、云梯等攻城器材,对城墙以及城门发起猛攻。

  这就令人纳闷了,从受力的角度进行分析,无论是城门还是城墙,所要承受的几乎都是来自外部的猛烈攻击。那么既然如此,本就由顽石砌成的顽固城墙且不论,具有活动能力的城门还要设计成往里开的形式,这不就顺应了猛攻的外力,让敌军更容易攻破城门吗?

  古代的城门可以说是一座城池的城关,如果城门被攻破,那么城内的市民也会受到波及。但即便如此,古代城门被设计成往内开的形式,还是十分有理可循的。

  首先就是古代城门看似往里开会比较容易被撞开,但是事实上,所有的古城门背后都有着一根巨大的实木插销,当城门闭合、将插销插上之后,城门也是很难从外面被撞开的。而城门被设计成往里开的形式,最主要是为了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方便守城的士兵将城门快速关上。

  因为城门再如何牢固,在关闭的时候都是无法自行合上的,必须要有人手动将城门关闭。这个时候就能看出往里开和往外开之间的优劣分别了,如果城门是往外开的,那么守城的士兵就必须要将身子探出城外,并且费力将城门拉回。在这个时候,暴露在敌人视野理的士兵很可能会被乱箭射中,这样一来,城门关不关得上都是个问题了。

  而在城门往外开的情况下,士兵就能够从城门背后将城门推上,并且以城门本身作为掩体,这样一来也不会受到生命威胁。

  除了受到攻城之外,城门被设计成往里开的原因还有一点。不知道大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城门并不是正好与城墙处于同一个平面上、而是稍微呈镶嵌的状态“嵌在”墙体内。

  这样一来,城门要打开也依旧存在于城墙的遮掩之下,这样在下雨的时候,木质的城门也不会受到雨水的侵蚀。向内开的城门这样就能够避免风吹日晒,保养了脆弱了木质结构,让城墙保持长久的坚固。如果城门是往外开的话,城门的寿命肯定会受到相应的减少。

  在最后,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向内开的城门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含蓄精神,每当有异域来客、外国使者远道而来,城门就会向内打开,像是人张开了怀抱一样。这样能够体现大国的气度和风范,也彰显出了中华民族包容的气节。

  一扇城门的设计包含了古人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