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普通话 皇帝上朝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日期:2023-10-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古代上朝官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在很多地方,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很困难,所以就出现了两个村落的人,可能只是相隔十几里地,却谁也听不懂对方说的话的情况。一斑窥豹,在全国范围内,也就出现了让非本地人很难听懂的方言。还好现在普及了普通话,各地的人虽然有各自的方言,但在交流的时候都使用了普通话,减少了很多生活中的麻烦。可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其实普及的时间并不长,那么在古代的时候,是否也有类似普通话的存在呢?而皇帝上朝的时候,又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古代版普通话

  其实古代并没有普通话这一概念,但却有官话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做官的人说的话。虽然这样解释,还是有失偏颇,但确实是做官的人开始说官话,然后逐渐向民间普及的。中华民族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所以最早的官话其实是以洛阳读书音为主,比如诗经就是东周人按照洛阳读书音所写的,等到秦朝的时候,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同时也向全国推行官话,以便于自身的统治。而洛阳读书音可以说是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清朝中后期,一直都被作为官话使用。

  官话的演变

  当然,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洛阳读书音也在不断变化中发展延续。比如衣冠南渡的时候,洛阳官话又和吴语相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一直被南朝人所使用。后来唐朝建立之后,依然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一直传承下去。虽然到了元朝的时候,蒙古语成为了官话,但这只是蒙古族人使用的,汉人依然使用洛阳官话。不过因为北方常年战乱,少数民族多次南下,所以北方的官话融入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元素。所以到了明朝的时候,南方地区的官话反倒是相对纯正了,所以明朝开始以南京话为官话,并且随着明成祖迁都北京,将南京官话传播到了北方。

  清朝建立之初,其实是以满语为官话的,但最后基于现实,还是以南京官话为官话。由于明清两代都定都于北京,所以南京官话也融入了许多北京话元素,形成了北京官话。不过当时的人,还是习惯于说比较纯正的南京官话。一直到雍正时期,清朝建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北京官话,所以北京官话就开始取代南京官话的地位。所以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明白了,虽然古代大部分的人都说方言,但最起码官员们都得说官话,基本上不会出现皇帝上朝的时候,被大臣们用各地方言轰炸的情况。

  说不好普通话的名人们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正如我们现在听很多人说普通话,其实还是明显带有各地口音的。所以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名人虽然说的是官话,但地方口音太严重了,往往也会让人听不懂。比如说梁启超和康有为,他们一个是广东新会人,一个是广东南海人,地方口音就比较严重。据说梁启超在被光绪帝召见的时候,就因为官话不好而吃了亏,因为梁启超说话的时候总会夹杂着啊啊的声音,而且把“考”字说成“好”,把“高”字说成“古”,虽然光绪帝认真倾听,实际上也是鸡同鸭讲,根本听不懂。

  除此之外,清朝名臣曾国藩的湖南口音也很重,据说曾国藩有一次面见咸丰帝,说到兴起时,居然斥责起皇帝的过错。但有意思的是,曾国藩说话的语速又快,地方口音又重,咸丰帝其实根本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直到曾国藩听到身旁大臣窃笑的声音,这才放慢了语速。而咸丰帝也听明白了曾国藩在指责自己,当场就要治曾国藩的罪,还好朝廷大臣们求情,曾国藩才逃过一劫。所以学好普通话,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