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除掉董卓没能兴复汉室,背后到底什么原因

日期:2023-10-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允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王允就是这么一个官N代,他出身太原王氏,世代为州里冠族,加上王允也有才华,从小就志在立功,通习经传,早晚练习骑射,同郡名士郭泰曾称赞他“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有了家室加成与名士点评,王允在十九岁那年成了郡中一名小吏,不过这个小吏的胆子很面子都不小。当时宦官专权,大大小小的宦官都很嚣张,太原郡下的晋阳就有一个宦官赵津仗着上面有人,肆意妄为,王允一声令下,派人把赵津杀了。

  这种事一个小吏是很难做到的,王允应该是说服了太守,所以当中央宦官向皇帝进谗言的时候,暴怒的汉桓帝杀的是太守刘瓆。

  自己得了名,却让上司遭了殃,王允过意不去,为刘瓆送葬回到平原,还为他守了三年的丧。三年后王允再次出仕,因为劝谏太守王球用人不当,被王球抓了准备处死。

  关键时刻,名气的好处体现出来了,并州刺史邓盛听说了王允的名声,把他辟为州驾从事。老大发话了,王球自然不敢不从,派人把王允从监狱里请出来,送到州里。

  经刺史中转,王允的名气又传到了中央,三公争相征辟王允,王允挑选后,做了司徒府的侍御史,负责监察事务。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洛阳为之震撼,为聚拢人心,汉灵帝下令解除党锢,任用了大批的名士,王允就被任命为豫州刺史。

  在刺史任上,王允一边刷黄巾副本升经验,一边搜集证据告宦官,几次下狱都相安无事。几年一晃而过,汉灵帝挂了,真正的汉末乱世即将开启。

  皇帝驾崩,王允前往京师奔丧,正好碰上何进谋划诛杀宦官,王允这个活跃在告发宦官的一线人物也被拉入这个群,做了河南尹,可惜这场谋划失败得很彻底,主谋何进死了还是小事,大事是搬来了董卓。

  董卓进京后擅行废立,直接促成了军阀间的对立,轰轰烈烈的军阀混战就这么开场了。

  而王允却在董卓手下身居高位,汉献帝继位时他就升任太仆、尚书令,相当于国家总理。之后又升任司徒,兼任尚书令。

  这些都是王允用依附董卓换来的,董卓迁都长安后,自己仍留洛阳对付关东联军,长安的大小事务都交给王允处理,足可见他对王允的信任。

  董卓回到长安后,要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王允推辞不过,只接受了两千户。

  明面上,王允是董卓的心腹,背地里,他却在联络士孙瑞、杨瓒、吕布等人,谋划刺杀董卓。

  这次谋划很成功,董卓被杀,朝廷没了大敌,如果王允能够妥善处理各派势力的关系,安排好凉州兵马,汉室或许还有那么一丝复兴的希望。

  可惜,王允除掉董卓之后,为手中的权力所醉,既与吕布及董卓旧部不和,又与反董群臣不睦。

  此时的汉朝,已经弱到了极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全都乱成一锅粥。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各方妥协,建立最大的盟友团,重新恢复朝廷的实力和权威。

  王允不听吕布的劝说,没有赦免近在咫尺的凉州兵,又杀了为董卓叹息的大儒蔡邕,更增加了凉州兵的疑虑,叹息都杀,更何况手下?于是李傕、郭汜杀向长安,吕布抵挡不住走了,临走时招呼王允一起,王允拒绝了:“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

  既然不能复兴国家,那就以身殉职,这大概是王允作为一个忠臣最后能够做的,毕竟以当时的情况,他就算走了也不可能再复兴汉朝,一手好牌都打烂了,更何况从头再来?

  凉州兵杀入长安后,王允被杀,三个儿子和族人几乎全部遇害,只有哥哥的两个儿子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