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拜佛像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事迹,许多人非常熟悉,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比一般皇帝更为人所知。世上没有完美之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尤其是古代帝王,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有褒有贬,朱元璋也是如此。客观来说,朱元璋跟刘邦皆为草根皇帝,但他比刘邦得天下更困难,怎么说刘邦当过亭长,而朱元璋早年连村长都没做过。
出身于贫寒之家的朱元璋,少年时期给别人放牛,后来又成四处讨饭的小和尚,二十多岁以前,基本上没摆脱过贫困,吃饱饭成了最大追求,不敢有别的奢求。靠着自己的努力,最终开创大一统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放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佩服。
登基称帝后,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仅在蓝玉案过程中,牵连两三万官吏,简直令人触目惊心,李善长、胡惟庸和蓝玉等文臣武将,纷纷成为刀下亡魂,朱元璋留下残暴之君的坏名声。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朱元璋,只要处事圆滑,未必躲不过被诛杀的结局,举两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首先讲一下汤和,他不仅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追随朱元璋最早核心将领,另外还是朱元璋发家的引路人。当年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和尚,干着最累的活,吃着最差的伙食,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不管如何努力,到头来顶多成为皇觉寺的一把手,丝毫没有前途可言。
因两人以前关系很铁,汤和入伍之后,想方设法打听铁哥们朱元璋的下落,结果得知他已出家。汤和对朱元璋太了解,知道他对佛学不感兴趣,出家只是迫于无奈,写信让他赶紧收拾行囊,跟着自己干大事。于是,才有朱元璋参加起义军的事情,这份恩情非常厚重。
恩情归恩情,这并不是汤和得以善终的根本原因,毕竟朱元璋经历了太多,早已把所谓的友谊、兄弟情看淡,心不狠则站不稳。那么多功臣先后被杀,为何汤和安然无恙呢?懂得审时度势才是最关键因素。汤和为人谨慎,不争功,守口如瓶,更不会顶撞朱元璋,《明史》:“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多数被杀的功臣,都因贪恋权力,汤和非常聪明,懂得权衡利弊,权力与性命相比一文不值。随后,汤和主动放权,提出告老还乡:“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这一步棋走得非常好,朱元璋相当满意,认为汤和会做人,对他不再有威胁,已经没必要痛下杀手了。
帝王之心猜不透,一句话能让人脑袋搬家,一句话也能让人转危为安。有一次,京城几个月滴雨未下,朱元璋也很着急,在大臣的建议下,前往皇宫附近的一座寺庙烧香祈福。群臣都清楚皇帝性格喜怒无常,赶紧派人提前通知方丈,让他做好接驾的准备,所有细节必须考虑周全,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方丈立马安排,把寺庙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几乎一尘不染,带着所有弟子站在门外等候。朱元璋来到之后,大致看了一下,微笑着点点头,对方丈的工作表示认可。随后,众人到达大殿,朱元璋缓缓问道:“据我所知,世人烧香不仅要有虔诚之心,还要跪拜,我需要向佛像行跪拜之礼吗?”
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暗藏玄机,一旦给不出让皇帝满意的回答,不仅方丈会被惩罚,其他僧人也性命堪忧。方丈不愧见多识广,大脑飞速转动,而后淡定地回了8个字:“见在佛不拜过去佛。”此处“见”与“现”为通假字,整句话翻译过后的含义为:“陛下乃天子,就是天下百姓心中的佛祖,跟过去佛的地位相同,不需要跪拜。”
大臣们松了一口气,在心里给机智的方丈点赞,他的回答实在太经典,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对方丈予以重赏。通过汤和与方丈的例子足以说明,即使面对心狠手辣的皇帝,只要摸清皇帝的想法,而后对症下药,也可以游刃有余。假如你是这位方丈,会怎么回答朱元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