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到底怎么选择继承人继位最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很可惜的是,古代皇帝选太子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出现手足相残的情况。因为皇位就只有一个,而皇帝本人却生了一堆皇子。
这些皇子谁不想要争夺这个皇位呢?很少有愿意做一个闲散王爷的,就算是有些人愿意做,可人家也未必答应。
当年秦始皇暴毙以后,赵高扶持胡亥登基,胡亥还不是把自己的那些兄弟都给赐死了么!就算是他当上了皇帝,也会担心兄弟们去抢。所以留给皇子们的路似乎只有一条,要么就去争夺皇位,要么就只能坐等成为别人案板上的肉。
01为了平息争夺皇位之苦,刘邦朱元璋选择给每个儿子分一块土地。
看到秦国皇族如此悲惨的下场,刘邦深知皇位的可怕。但是皇位必须要传承下去,而且只能传给一个人。
不过刘邦却有8个儿子,为了化解这个问题,刘邦带兵出征把那些异姓诸侯王全部剿灭,打下来的地盘,则交给自己的儿子来打理。
比如说当时还是代王的汉文帝刘恒,就是因为刘邦打下了代地,所以才分给刘恒的。此外梁王彭越被刘邦灭了以后,刘邦也把这块地盘给了自己儿子刘恢。
所以说刘邦认为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让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封地,这么一来的话,就能够完美地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初,张信之至燕也,与昺等同受密旨,忧惧不知所出。以告母,母大惊曰:“吾闻燕都有王气,王当为天子。汝慎勿妄举,取赤族祸也。”至是又密敕信,使执王,信见事急,三造燕邸,辞不见,乃乘妇人车径至门,固请之。王召入,信拜床下,密以情输王。王犹佯为风疾,不能言,信曰:“殿下毋尔也。臣今奉诏禽王,王果无意,当就执,如有意,幸勿诲臣。”王察其诚,下拜曰:“生我一家者子也!”于是召僧道衍谋举兵。---《明通鉴》
可惜刘邦这么做,为后世留下了隐患,因为每一任皇帝都有亲儿子,这些儿子若是都分封到诸侯国去,天下哪有这么大的地方给他们分呢?
于是在汉景帝时期就爆发了七国之乱,全都是因为汉景帝要削藩,所以才起来暴动的。所以这不是根治皇子夺嫡的办法。
同样,在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觉得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所以必须要让自己的所有儿子都享受皇帝级别的待遇,毕竟都是龙子龙孙嘛!
于是朱元璋便将所有儿子分封到了地方上,让他们镇守一方,成为了一方诸侯。可伴随着分封诸侯王的行动,皇权却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因为诸侯王对自己的封地有绝对的自治权,不仅拥有财权,而且还拥有军队。所以这是对皇权的严重挑战。这个时候小皇帝朱允炆就要削藩,结果被朱棣抢了皇位。
由此可见分封诸侯王并不能彻底解决夺嫡的问题,这是历史上的一次失败的尝试,刘邦犯了错就算了,朱元璋隔了这么久还犯错,说明私心有多可怕。
02李渊和康熙想要权衡皇子力量,结果基本都玩翻车了。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两次夺嫡大案,一次就是唐高祖李渊时期和康熙皇帝时期。李渊登基以后,面临着一个所有皇帝都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谁来做自己的接班人。
按照道理,当然是嫡长子李建成来接班,李渊本身也是这么想的。可问题是二小子李世民实在是太优秀了,李渊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这个时候他想了个办法,为了保证自己皇权的至高无上,他就纵容两个儿子互相争斗。一方面表示支持李建成这个太子做接班人,另一方面又拼了命地给李世民手里军权。
两虎相争的结果倒不是李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反倒让李渊彻底翻了船。儿子内部搞了一场血腥的斗争,俩儿子当场报效,李世民把李渊扶上了太上皇的位置,从此李渊彻底失去了权力。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旧唐书》
权谋是很多皇帝喜欢搞的东西,可是翻车的也真的不少,这要看自己的能力,量力而为才行。康熙皇帝其实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在康熙年轻的时候,吴三桂宣布造反,为了稳定国家民心,康熙就已经立了刚出生不久的二阿哥胤礽作为皇太子。
可是康熙寿命长,皇太子做了四十多年,依旧还是皇太子。这些弟弟们一个个长大,全部都开始谋求太子的位置。
为此甚至引发了著名的九龙夺嫡事件,康熙皇帝差一点就不得善终了。好在最终关头,九门提督隆科多和陕甘总督年羹尧辅佐雍正皇帝登基,这才勉强解决了这件事。
如果他晚年没有处理好这件事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自己不得善终的下场。而且也会造成儿子们兄弟相残的结局。
03那么康熙皇帝用了什么办法呢?我觉得挺正确。
康熙活着的时候,皇子们互相争斗,不仅把太子给搞下台了,他们自己也在互相攻讦,就差引发一场新的玄武门之变了。
如果真的跟李渊那样的话,那康熙这一生的威名,可就都化为乌有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康熙在晚年实行秘密立储制度。
也就是说储君的名字他先写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到他去世以后,他们再去取下来,看看到底是立谁为皇帝。康熙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岁数大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后来雍正仿造康熙的做法,废除了公开立储的行为,确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
这种指定继承人的办法,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好处非常明显,那就是此前谁也不知道谁能够登基称帝。
这么一来,每个皇子就都有机会,但是机会是均等的,那就没有一个共同的攻击目标。立太子是最愚蠢的办法,所以我们看清朝后期,没有一个太子,基本都是秘密立储的模式。
这么做虽然不能避免皇子们的争斗,却可以削弱争斗的规模。至少没有诸多皇子围攻一个太子的情况出现。每个皇子都是对手的情况下,大家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等着皇帝选拔就好了。
因为你不可能有精力去对付所有的皇子,像雍正这种只有几个儿子的也就算了,万一再有一个康熙这样的皇帝,那岂不是得应付二十多个对手?
竞争皇位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
有时候你合法,别人会认为你不合法。比如说雍正皇帝登基,是康熙秘密立储选中的,可直到现在还会有人说他不合法,认为他那是篡位。
有时候你不合法,却偏偏得装成一副合法的样子。比如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对天下说,他只是来清君侧的,没打算做皇帝。谁知道一不小心,朱允炆就不见了。又一个一不小心,他老妈成了马皇后他成了朱元璋的嫡子。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所以说皇帝想要皇子们不争这个皇位,这本身就是有违常理的事情。因为任何职业都存在竞争,一旦你失去了竞争的精神,那只能说明你甘愿淘汰。
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淘汰,那或许就是丢了性命,参考刘如意、李建成、朱允炆、胤禩等等,想要好好活着,不奋斗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