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令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魏佳氏,正黄旗包衣出身,出生于雍正5年,父亲是内管领魏清泰。出身导致,所以她入宫应该是通过内务府选秀留用的,也就是宫女。宫女选秀的年龄是在13-17岁,由此推荐,魏佳氏很有可能是在乾隆6年入宫,但至今史料中都没有找到她当宫女的记载。之后,她凭借着过人的外貌和极高的情商,很快就在一众宫女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的青睐,因此在乾隆10年,魏佳氏正式被封贵人,成为后宫的一份子。
不可否认她很得宠,同年就又被晋升为嫔,成功迈入后宫高层行列,位列三嫔之一,这一年她才19岁。她的封号“令”,在满语中是“聪明、睿智”的意思,可见乾隆对她有多称赞。之后她越发得宠,数年之后也开始生儿育女,必须要说的是,她从乾隆21年的第一胎开始,直到乾隆31年生完第6胎,10年间,她在最美好的年纪,为皇帝填了4个皇子、2位公主,其生育能力实在令其余嫔妃望尘莫及。
皇家看重子嗣,她多次诞下皇子,这在皇家无疑不是大功一件,因此,她的位分也很快提升,从乾隆10年的贵人开始,直到乾隆乾隆30年她被封为皇贵妃,升为皇贵妃的同时,她也开始以此身份掌管六宫,由此可见,她用了20年的时间,逆袭成为后宫之主。之后她位同“副后”,管理后宫10年,其中在乾隆38年,她的儿子永琰被秘密立储,母子一时间风光无度。但这所有的一切,为何没有支撑她被立为皇后呢?是她自己,还是乾隆的原因?小编觉得,原因有如下3点。
其一出身问题。清朝以满族为尊,后宫嫔妃也是如此,而众所周知,她是汉人出身,根据史料的记载,乾隆因为宠爱她,曾对其家族2次抬旗,第一次在乾隆16年,皇帝特下令“令妃娘家包衣管领人,著从本旗包衣牛录拨出。”也就是说这一年,她母家正式从包衣管领上升为报以佐领了;第二次在乾隆40年,她母家再次被抬旗至满洲镶黄旗。她的出身决定了日后的命运,除了汉人身份之外,其家族对江山也没有特殊贡献,所以她终其一生都止步于皇贵妃之位。
其二保护太子。皇子为了皇位,素来都是你争我抢,雍正经历了“九子夺嫡”之后,深知其残忍,因此特新设了“秘密立储”制,乾隆也听命行事。乾隆38年,乾隆经过一番“矮子里面拔高个”后,最终将“永琰”这个名字放在了继任者身份上。如若这时再立魏佳氏为皇后,那就相当于变相公开太子身份了。到那时,不论是百官还是其余皇子,都会纷纷动手,使得朝堂不稳,这不是乾隆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他一直按兵不动,不立她为后。
其三:乾隆为了自己的名誉。乾隆30年,继后那拉氏亲自上演了“断发事件”,女子短发在满洲是大不敬,那拉氏对此一定熟知,那么她为何还要这么做,使得帝后之间矛盾激烈,形成“不废而废”的局面呢?具体原因官方史料没有记载,但野史都说,这与魏佳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当时乾隆要将魏佳氏立为皇贵妃,那拉氏不同意。
在清朝,皇贵妃形同副后,一般在没有皇后,或皇后病重无法管理后宫的情况下,才能选一贤者立为皇贵妃,出来主持后宫;再或者,贵妃病重,需要冲喜,也可晋升为皇贵妃以示安慰。而乾隆30年,那拉氏与魏佳氏都无病无灾,乾隆只因宠爱就要晋升皇贵妃,这无疑是对皇后的挑衅,这才使得那拉氏不顾一切断发反抗。
最后被禁足的那拉氏没多久就抑郁而终了,乾隆对她仍旧怀恨在心,于是他不仅没有昭告天下,还以“嫔之丧仪”安葬了那拉氏,这使得众人对乾隆有了负面的评价。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极其注重荣誉的人,于是他为了维护自己明君的形象,也为了维护帝王之权威,他才决定不立魏佳氏为后,毕竟在夫君身份之前,他首先是一名皇帝。
魏佳氏最后于乾隆40年,在皇贵妃位分上病逝,终年49岁。但是,后在乾隆60年,乾隆退居幕后当太上皇,她的儿子嘉庆正式登基之时,她作为生母被追封为孝仪皇后,这时距离魏佳氏去世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她终于还是以皇后的身份来面对后人了,不知她地下有知,会不会有所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