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先是刘邦后是吕雉,张良备受宠信为何急流勇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邦生平最得意之事,就是以布衣之身,持长剑而定天下。他曾经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战必胜、攻必克、伐必取,他不如韩信;安抚百姓、筹措军粮、坐镇后方,他不如萧何。没有“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也就没有大汉江山。但韩信也好,萧何也罢,都不如张良知心。
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与刘邦,相遇相知,仿佛是上天注定的缘分。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天下掀起反秦浪潮,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个青年起事。张良是在投奔景驹的路上,偶然遇到了刘邦。此时的刘邦,带着数千人,正在下邳一带游荡。张良突然说:邦哥,要不咱俩聊聊。刘邦:那聊聊就聊聊~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张良讲起了《太公兵法》,一下就俘获了刘邦的心。兵法、诡计、行军布阵、锦囊妙计,再加上张良的学识风趣,泗水亭长刘邦直接听呆了。张良讲了很久,发现刘邦和其他义军头领不一样——他虽是白丁,却真听得懂。于是,张良也不投奔景驹了,直接跟了刘邦。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
刘邦占领咸阳后,看到秦朝皇宫内,数以千计的车马、金银、玉器、美女、园林,马上进入了醉生梦死的状态。樊哙多次劝谏,刘邦就是不听。财迷心窍、色令智昏,多少人败在这里?张良说道:“秦朝无道,你沛公才能安居于此。可现在刚刚占领秦朝都城,您就也要骄奢淫逸吗”?
沛公乃还军霸上。
沉醉在温柔乡中的刘邦,听了张良的一席话,彻底惊醒了。他离开了珠光宝气的咸阳城,来到了荒无人烟的霸上。霸上阵阵冷风,提醒着刘邦要时刻清醒。
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
项羽准备攻打刘邦,项伯是张良老友,劝张良离开刘邦大军。张良要求刘邦,隆重款待项伯,一坛坛酒水下肚后,刘邦与项伯结为了儿女亲家。然后,在项伯的求情下,刘邦有惊无险的成了汉王,躲过了项羽的致命一击。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刘邦与项羽,作战连连败绩,决定在关东找帮手,合伙群殴项羽。张良建议:九江王英布,梁地的彭越,和刘邦手下的韩信,都可以独当一面。联合了这三人,项羽必败无疑。张良的“下邑之谋”,从战略层面上,将项羽逼到了死胡同,决定了楚国灭亡的大趋势。
项羽力能扛鼎,那能扛起天下吗?楚人骁勇,那能敌得过天下人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孤独的“西楚霸王”,最终乌江自刎了。一人之力、一国之力,可以超凡,但绝不能脱俗。楚汉之争,汉胜在盟友众多,楚败在盟友尽失,项羽输在战略。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
汉军入关中之后,张良就“病了”,一年多闭门不出,整天辟谷修道。当然,张良的身体一直不好,但一病能病一年吗?当然不能,张良担心的是刘邦年迈,选储君的站队问题。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
刘邦想废了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储君。吕后吓坏了,不知道怎么办,有人给了吕后建议:“留侯张良,善于出谋划策,陛下对他信赖有加,您去找他走动走动”。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张良“病了”多年,还是没有躲过去,他的名气太大了。于是,实在躲不过去的张良,向吕后推荐了“商山四皓”。刘邦一看,自己请不出来的“商山四皓”,被太子请了出来。明白太子得人心,就放弃了废掉他的想法。毕竟,怎么说都是自己的儿子,一碗水可以端不平,但你也不能歪到全洒了,刘邦最终放弃了刘如意。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刘邦死后,吕后对张良保下太子,是感念在心的。看着因不食五谷,日渐消瘦的张良。吕后眼眶含泪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匆匆韶华数十年,先生何苦为难自己呢”?张良推不掉吕后的盛情,就当着她的面,吃完一顿饭离开了。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先是刘邦青睐,后是吕后感念,张良完全可以高官厚禄,为何就是不愿留下?这和张良的出身有关,他的爷爷、父亲,做了韩国五代相国。但后来,秦国灭了韩国,年纪轻轻的张良,就经历了亡国灭家之仇。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秦灭韩国时,张良还是个孩子。可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财,都要报亡国之仇。后来,张良花重金,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张良失败了,过了十几年隐姓埋名的日子,后来就是遇到刘邦的那一幕。五代韩相,什么荣华富贵没见过?韩国灭亡,什么国仇家恨没经历过?刺杀秦皇,什么样的凶险没尝试过?辅佐刘邦,什么大风大浪没见够?
洗尽铅华的张良,对世间的富贵尊荣,早没了兴趣。张良和刘邦、萧何,是不一样的,那些人是一生在写奋斗史。可张良的父亲,就是韩国相国,他的一生不是不断上升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圆画为满,是会回到原点的。所以,将世间凡俗,都经历了一遍的张良,最终选择隐世。
张良放弃了荣华富贵,选择了隐世修道,张良之后也逐步远离仕途。东汉年间,张良10世孙张道陵,创建了正一道,成为了道教的祖师爷。2000年来,张良后人,和道教有了不解之缘。直至今日,张良后人传到了60多代,还在道教有着不俗的影响力。
张良的智慧,成就了张家2000年的传承。张良的功绩不大吗?但他什么都不求。刘邦生前,张良闭门修道;刘邦死了,张良云游天下;吕后报恩,张良辞别隐世。正是这份智慧,成就了张良后人,2000多年的平静生活。
韩相之子,到国破家亡,再到亡命天涯;然后偶遇刘邦,成就大汉,功成身退。张良的一生,就是一个圆,一个完美的循环。拥有太多、失去太多、得到太多,最后张良选择放弃一切,换来了后人2000多年的平平安安。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倚”,张良是有大智慧的,他的智慧成就了2000年的传承。韩信、刘邦、萧何,一个个风华绝代的人物,都化为了大地的尘埃。他们的皇位、家业、富贵,也早成了过眼云烟。这一切,不又是一个圆,一个新的循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