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怎么驾驭那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的一项特质助他逢凶化吉!

日期:2023-10-1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是怎么驾驭那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而起义,最终建立了强大的汉朝。在许多人眼中,他是王朝的缔造者,也是雄才大略的领袖。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刘邦根本算不上一个伟大的帝王,只能说是运气好点罢了。

  甚至还有人直白地指出,刘邦四十七岁起兵之前不事农桑、游手好闲,不过是一个小混混而已。

  从刘邦的生平事迹来看,从小自由散漫,且"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刘邦,确实与普通的小混混没什么两样。

  不过,如果刘邦仅仅是个小混混,那他必然是难以最终夺得天下的。他身上肯定有着常人不具备的特质,才能取得了天下。那么,刘邦的这一特质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他从普通人变为帝王?

  依笔者来看,刘邦身上最能够帮助他夺取天下的,就是强大的亲和力。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写青年时期的刘邦: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此时的刘邦,虽然性格上有些自由散漫,但却是个大度宽仁的人,常常资助贫困的人,正是这样大方、豁达的个性,让他的名声四处传播,受到夸赞。

  年长一些后,刘邦想着总是游手好闲也不是长久之计,便参加了地方官吏的选拔,被选为了泗水亭的亭长。

  尽管“亭长”一职只能管辖方圆十里的土地,是秦国最小的官吏。但刘邦却借着亭长的职位广交好友,史载:

  “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这件事也充分地体现了刘邦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正是在“亭长”一职期间,刘邦结交了日后对自己大有帮助的萧何、樊哙等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后,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征调了各地的徒役。这其中,就包括着泗水亭。

  作为亭长,刘邦押送着大部队前往骊山服役。可出发不久,就有很多人不愿服役而逃亡了。刘邦当时心想,就算最终到达目的地,大多人应该也已经逃跑了。

  于是刘邦索性将所有人都释放,这一举动使得其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了追随刘邦。

  原本,刘邦是孤身一人。但是,经过这番义释徒役,许多人对其死心塌地,认为自己的命多亏了他才得以保全。也正是这些人,成为了刘邦起兵后最忠诚和勇猛的战士。将徒役们释放后,害怕按照秦律受到惩罚的刘邦及其追随者们躲进了山中,直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宣布起义,才从山中出来响应。

  早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天下就已经苦秦久矣。如今他们振臂一呼,就连刘邦曾经的上司——沛县县令都想要参与起义。

  当时,和刘邦关系很好的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劝说沛县县令召回刘邦作为一大助力。可县令派出樊哙去邀请刘邦后不久,又害怕刘邦成为自己的威胁而突然反悔,还要捉拿其同党萧何、曹参。

  见面前城高池深,凭自己的数百人手难以攻陷,刘邦便想出了射箭到城中的方法。他将写有“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等字样的文书射进了城里。

  百姓们看到这篇文书,又想到刘邦平日里被推崇的为人,便群起而攻之杀了县令,将刘邦迎进了城。

  不久之后,景驹在沛县东南部的留地被立为楚假王,声势一度十分浩大,于是刘邦便前去投靠。

  途中,他遇到了同样是去投奔景驹的张良,二者一见如故,史载: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凭借着强大的亲和力,刘邦将此前未曾谋面的张良轻易收入帐中。而张良在日后为刘邦提供了多大的作用,自然是不用多说。

  在萧何、张良等人的帮助下,刘邦第一个攻入了咸阳,灭亡了秦朝

  不过,项羽的部队也很快赶了过来,并凭借强大的实力让刘邦不得不先示弱低头。

  为了消灭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设下了鸿门宴,准备在宴席上将其杀死。而曾被张良搭救的项伯为了还人情向张良透露了计划,听闻消息后,刘邦又使出了自己的亲和力,让项伯相信自己无意与项羽争权,甘愿当一个和事佬的角色。

  靠着项伯在第二天酒席上的保护,刘邦成功逃过一劫,前往了汉中上任。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蛰伏,他最终联合诸侯们东出伐楚,将天下归为了统一。

  不管是青年时期与萧何、曹参等人的结识,还是日后得到群众爱戴起兵、被张良奉为明主、被项伯搭救逃出生天,刘邦的亲和力帮助他逢凶化吉一帆风顺,它也配得上被视为刘邦称帝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