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称之辞有六个称呼 秦始皇为什么要偏偏选择朕作为代称

日期:2023-10-1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代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秦始皇在以往的数千年间都被当作是暴君的代名词,这与古代文化知识的普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随着人类文明及科技的进步,各类文献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而,加上科学考古地展开,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了秦始皇并非只是一个暴君。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为什么明朝李贽要称其为“千古一帝”,就连毛主席也曾直言“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见历史上的秦始皇必然是一个成就非凡的帝王。细数他的功绩不难发现书同文、车同轨、废分封立郡县以及度量衡等等均是妇孺皆知。除此之外还开创了多个第一,如第一个称皇帝,第一个将朕划为皇帝专有称呼,尤其是后者,即便是封建王朝沦为历史的今天,“朕”的含义也同样回不到从前,个中曲折回味无穷

  东汉蔡邕曾说古这样一句话“上古尊卑不嫌,贵贱共知”,也就是说上古时期并不像后世那样各种避讳,甚至取名需要避讳皇帝名讳都自上而下成了家喻户晓的共识,否则定然是欺君之罪。据统计,上古时期直到春秋末期的数千年里,“余”、“朕”、“我”、“吾”、“台”、“卬”这六个字是人们普遍的自称之辞。而“朕”也是如此,当时老百姓也时常自称为朕,比方“朕要下田了”、“朕要吃饭了”、“朕要去茅房”等等司空见惯。而屈原楚辞中也自称“朕皇考曰伯庸”,足见先秦时期“朕”依旧是普通称呼。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从六个称呼中单单选中它呢?

  一、“朕”字的自我进化

  “余”、“我”、“吾”的出现是远比“朕”要更早,所以在民间极为普及和深入人心,而后者因为口语化的需要逐渐被人们“嫌弃”,不过,虽然被口语化所淘汰,但却深受书面用语的喜爱。所以先秦很多典籍的作者都或多或少的用“朕”自称,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淡出了人们的日常口语。而直到今天,“我”和“吾”依旧不可替代。尤其是前者,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我”字其实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反观“朕”字,自从退居二线后,便与百姓分道扬镳了。因为古代百姓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读书识字更是凤毛麟角。反之,那些站在知识垄断顶端的人却视如己出,加上该字似乎天生具有威严和端庄的感觉,所以《尚书》和《左传》中多有记载上古帝王对“朕”字情有独钟的情形。

  二、“朕”的象形本意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文字都是从象形字演化而来,所以上古汉字的本意其实都体现在字形上。根据《五音集韵》的记载,古代朕字作“”字,拆开便是舟与灷,意为舟中火种。上古时期人们对改造自然较为陌生,大多局限于地理环境而临水聚居,在环境极端贫瘠的时候,舟与火都是能人居之,历来都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这也是三皇五帝时常自称的原因之一。而秦朝开创数项先河,为了彰显嬴政的身份,李斯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的含义以加固思想上的统一。后来赵高也曾对秦二世提及“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而事实也证明秦始皇的远见,“朕”至秦始皇开始,除了僭越或分裂时期,天下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群臣百姓莫敢从之。

  总而言之,秦始皇的功绩确实不负“千古一帝”,不仅“百代皆行秦政制”,而称呼更是丝毫没有更改,可见历朝历代对秦始皇的认可是不约而同的。虽然秦朝没能千秋万世,但这个“朕”字却沿用两千年。如今人人平等,更无名讳之忧,但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全民皆称“朕”的时代,它的非凡俨然像秦始皇一样,已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