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何进引董卓进京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何进,曾是一个让我忽略的历史人物
以前在读三国那段历史的时候,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到魏、蜀、吴三国之间精彩纷呈的对决和诸葛亮、司马懿、曹操、刘备、孙权、关羽等英雄们的个人风采上去了,对于三国乱世局面的形成一直未及深思。总觉得历史就如《三国演义》那句开篇词“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样,乱局就是那么理所当然地开始了。
再读三国的时候,看到何进引董卓进京时,我不由得停顿了一下,习惯性地问了自己几个问题:1、何进为什么要引董卓进京?2、何进引董卓进京到底是对还是错?3、何进引董卓进京到底谁是最大的推手和受益者?
我相信这几个问题也是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所关心的问题,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理不辩不明,历史本就是供人讨论和思考的。就这样的问题,我愿意抛砖引玉地和大家再来回顾和探讨这段混乱的历史。
何进当时身处的政治环境
何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粗犷
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应该是孤立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想综合客观地去评价或者思考一个人的行为或思想,首先必须要了解清楚其身处的环境。
何进原本是杀猪的屠夫,因其妹与汉灵帝刘宏结发于市井之间,最后刘宏否极泰来、一举登基,何家和何进也跟着“一人得道、全家升天”。这在东汉末年是一种政治常态,即所谓的外戚专权。等到汉灵帝去世时,何进已经是身兼大将军之职、权掌天下之兵了。
汉灵帝跟何进的妹妹生有一子,名叫刘辩。又与登基后大臣们进献的王美人生有一子,名叫刘协。王美人早早地死在了后宫斗争中,但也因此把汉灵帝的思念带走了,所以汉灵帝在位时,曾多次因爱屋及乌想立刘协为太子。但这个事情自然会引起何进身后的外戚集团的强烈反对,所以这个事情也就一直没有得以实施,直到汉灵帝去世时,他依然没有明确太子的人选。可能在他的心目中,立刘协又不能,立刘辩又不愿,所以故意拖着。
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权力交接过程中,稍有一点含糊都会引起强烈的斗争。汉灵帝去世没有明确太子人选的政治漏洞,被不同的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起来了,于是最终形成东汉末年一个谁也堵不住了的政治缺口。原本是刘家私有的江山,变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公众大舞台,各种政治人物粉墨登场,有的仓促收场、有的持续挣扎、有的浑水摸鱼、有的陪演到底……只有司马家族笑到了最后。当然,这是后话。
汉灵帝扔下一个烂摊子就不管了
东汉末年,本来就是一段外戚和宦官不断缠斗的历史。当时汉灵帝一死,这种“戚宦之争”一下子失去了约束和核心,在新旧更替的时机,为了争夺更多更大的政治权力,这种斗争不可避免地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了。当时,朝堂之中合计有六股势力:
一、以董太后、骠骑将军董重为首的河间董氏外戚势力。董太后为汉灵帝之母,抚养孙儿刘协长大,汉灵帝意欲废长(何太后之子刘辩)立幼(即刘协),与董太后意愿相同。董太后与宦官勾结,图谋废立。
二、以蹇硕为首的宦官势力。蹇硕深受汉灵帝信任,被任命为上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之一)。汉灵帝不满何进擅权,欲扶植蹇硕诛何进,并废长立幼。蹇硕在宦官中权力极大,难免受到其他宦官的嫉忌,最终成为赵忠的弃子,死于非命。
三、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势力。张让、赵忠等宦官祸乱朝纲,贿赂公行,又与何进及世家大族格格不入,但权力不如蹇硕,又猜忌蹇硕。
四、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何进独揽朝廷大权,与袁绍等世家大族联系紧密,意欲除尽宦官,独掌朝纲。
五、以何太后、何苗、舞阳君(何进之母)为首的外戚势力。何家并非铁板一块,何进与何太后虽为兄妹,却是各怀鬼胎。何太后不满何进擅权,与张让的宦官势力暗中勾结,以扼制其兄野心。当然何太后也不愿意消灭何进,毕竟何进是何家外戚的基础,可历史的力量不是她能决定的。
六、以袁绍、袁术为首的世家大族势力。袁绍的世家大族掌握了西园八校尉外除蹇硕那支外的其他七支,袁术是虎贲中郎将,掌握了另外一支禁军。与宦官势力不共戴天,与外戚何进联合,意图铲除宦官。
这些宦官也只是见风使舵
这六股势力中河间董氏和蹇硕支持刘协,何氏、世家大族们支持刘辩。张让等宦官首鼠两端,最开始与蹇硕勾结,后来反而出卖了蹇硕。掌握军队的有:何进、何苗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北军)、蹇硕统领了西园军(禁军),但袁绍、曹操等在西园军握有大权、袁术掌握了虎贲(禁军)。
支持刘协的董太后、董重、蹇硕等人计划率先动手灭掉何进,然后强力把刘协推上皇位,但是消息泄露,被何进和袁绍等人联手剿灭。随后,袁绍意欲趁热打铁,怂恿何进将宦官斩尽杀绝;但宦官张让他们则贿赂何苗、舞阳君,攀援了何太后,何太后另有打算,于是何家也分成两派了。
从上述情况来看,当时的何进正处于“戚宦之争”的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双方的阵营就是,何进联合了士族力量,而宦官联合了何太后等一部分外戚力量。双方各有优劣势,何进和士族们实力上占优,而何太后和宦官们名义上占优。
何进究竟想不想要杀掉十常侍?
何进真有那么重的杀心吗?
通常人们会说,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我活,本来就是刀刀见血的事,又何来何进想不想杀十常侍一说?但是,这样的局面通常是出现在鱼死网破或者进退无路的情况下,否则刻意打破原有的平衡局面,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在分析何进究竟想不想杀十常侍之前,先来分析这背后的利害得失。
一、何太后为什么会和何进离心离德?
何太后也心怀鬼谈
何太后和何进本是兄妹,都是围绕着刘辩(皇权)建立起来的政治利益,原本不应该有什么利益冲突。但偏偏两兄妹却渐行渐远,甚至何太后不惜和张让他们联合起来对抗何进,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显然,何太后也看到了平衡局面被打破之后的后果,那就是何进所代表的外廷势力失去控制,一家独大,这对儿子刘辩的皇权和安全都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是何太后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何太后果断地借用宦官的势力来对抗自己的兄长,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政局的平衡,自己儿子刘辩才有机会翻身。但何太后也不想致何进于死地,否则她的权力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二、都是拥立刘辩的何进和十常侍为什么会水火不容?
十常侍实际上主动向何进靠拢的
董太后和蹇硕是因为她们的政治立场不同,她们想拥立刘协,所以被何进他们诛杀。但是何进和张让等十常侍都是刘辩的拥立者,也都是这个政治选择背后的既得利益者,没有道理非要你死我活的。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东汉末年的政治惯性,毕竟那么多年,宦官和外戚都是那么斗过来的。但是,如果双方从一开始就是水火不容的时候,何进当初为何不就着诛灭蹇硕的时机,一起把张让他们永绝后患了呢?而张让又何必要投靠死敌的妹妹何太后呢?何太后又怎么会接受一心想致自己哥哥于死地的宦官们呢?所以,只能说当时双方的矛盾远远没有达到鱼死网破的地步,他们之间的矛盾是被人为地放大和激化了。
三、何进诛杀宦官集团谁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袁绍的政治套路很深
从理论上来讲,这个答案自然是何进!何进现在就是大将军了,本就是权倾朝野了,如果清除了宦官集团,军政大权合二为一,东汉的话事人自然何进会当仁不让。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何进手下坐着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后来在三国政坛上叱咤风云的袁绍、曹操等人赫然在列。虽然这些后来的英雄此时都委身在何进门下,但是他们背后却是屹立着稳如泰山的世家士族。这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是细心的朋友联想一下后来雄才伟略的曹操终其一生也不能拿司马懿那样的士族豪门怎么样,就知道其中的厉害之处了。
何进只不过是一个杀猪的屠户出身罢了,他的权力来自于他的运气,没有妹妹何太后阴差阳错地成为汉灵帝的皇后,他根本就没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所以袁绍、曹操之流真的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领导吗?
何进现在可以冠冕堂皇地坐在袁绍、曹操等人的上面,无非是因为大汉帝国是内廷、外朝相互制约,而何进作为汉灵帝的舅子,作为刘辩的舅舅,所以处于内廷、外朝权力的平衡点上罢了。何进的权力来自皇权的辐射而已。
何进其实也很清楚
所以,只要我们能明白这种利害关系,自然就会知道,基于大将军何进的角度,他是绝不可能一心要清理宦官集团的。因为内廷、外朝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破裂了,何进的权力立足点也就失去了。清理宦官集团最后只能成为士族阀门趁机填补权力真空的契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何进其实并没有很强烈地诛杀十常侍的动机,所以建立在诛杀宦官逻辑基础上的引董卓进京,也不是何进必须要进行的政治举措。
何进为何要引董卓进京?
这背后似乎有一个大阴谋
有一句老话叫作:“细节决定成败”,同样,对于历史来说,很多时候细节隐藏着真相。
董太后和蹇硕为了扶持刘协上位,准备骗何进入宫,趁机杀掉他,但由于疏忽大意,走露了消息,最后没能得逞,于是何进抢得先机,率先扶持刘辩登了基,与太傅袁隗共同辅政,袁隗是袁绍的叔叔。然后何进为了斩草除根或者为了报仇雪恨,不久之后又与袁绍联合诛杀了蹇硕等人。事情到此,逻辑一切都是顺畅的,但这里面袁绍家族的人格外刺眼。
然后紧接着就是袁绍劝说何进,除恶务尽,建议把大大小小的宦官全都杀了。话题就回到前文的环境中了。前文已经分析过了,何进其实没有十分强烈的彻底清除宦官的愿望,而结合袁隗与何进共同辅政的事实,还有袁绍积极主动地推进“诛杀宦官”一事,其背后所代表的士族势力的态度其实一目了然了。
袁绍无处不在
何进如果说有对宦官集团的必杀之心,也就不会天真到还要去征求宦官的保护伞——何太后的同意,而何进当时正是以这样的理由回绝袁绍的。而何太后的回复也是官方得无懈可击:
宦官统领禁省,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老规矩,怎么能擅自作废呢,况且皇帝刚刚去世,我怎么能与士人共事呢?
从这样情节来看,其实何进所代表的外戚集团和何太后所代表的宦官集团当时都无意打破那临时的政治平衡局面,只有袁绍等人代表的士族世家是个例外,于是,袁绍又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袁)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何)太后。进然之。
这其中就存在一个“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逻辑,出于对妹妹何太后和张让过往恩情(何进的妹妹嫁给了张让的儿子)的考虑,还有不愿意打破政治平衡,何进不想主动去迫害宦官集团。但是面对自己政治伙伴——士族世家提出来的建议,何进也不方便直接拒绝。再说,把董卓这样的地方军阀引进京来,还可以帮助其消耗原来属于董太后、蹇硕一党的残余势力,甚至把何进想象得更精明一点,还可以趁机收拢那些不顺眼的地方军阀手里的军权。袁绍这个方案表面上看起来至少对何进是没有什么坏处的。所以,何进也就“然之”了。
何进还是想得有点理所当然了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何进之所以同意引董卓等人进京,与其说他旨在消灭宦官集团,不如说他是在和政治稀泥。其实处于何进当时的角度,完全有三条路可以选择:
1、把皇权抗在肩上,以袁绍等士族代表意欲清楚皇帝亲信、居心叵测而与士族彻底决裂。这种选择的风险就在于士大夫集团控制着舆论,何进稍有不慎就会变成千夫所指。而且当时的士大夫掌握了一部分京城的军事力量,要提防士族们铤而走险。但仔细想一想,士族们应该也没有这个胆量,否则不会就一个诛杀宦官的事想方设法把何进推到前面了。但何进也不是一个有魄力的人,所以何进放弃了这种选择。
2、何进可以按照袁绍最初的建议,直接响应士族的号召,下达清洗宦官的命令。这种选择,从表面上看,自然是振奋人心的,简单粗暴、直接有效。但问题是,清除了宦官集团,何进自身的政治价值已经荡然无存,他能够平安地活多久是个疑问?而且当时董卓之类的地方军阀势力已经崛起了,京城出现这样的大混乱,地方军阀会不会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随时都可以冲进京城,进而天下大乱,是另一个问题。
3、也就是何进最后选择的路,接受袁绍的建议,引进地方军阀。这样一来与宦官集团划清了界限,也不得罪士族集团。二来如果事情不成功的话,也就是维持原状,没有什么损失。事情如果成功的话,即便清除了宦官集团,也有引进的地方军阀帮他一起对抗士族集团。
综合来看,何进的选择似乎说不上愚蠢,相反还可以说得很高明。但一山还有一山高,一人还有一人阴,老谋深算的何进最终还是没有算计过狡诈阴险的袁绍等人。
何进终究还是玩不过袁绍
又张让等使人潜听,具闻其语,乃率常侍段珪、毕岚等数十人,持兵窃自侧闼入,伏省中,及进出,因诈以太后诏召进。
袁绍在何进同意他的建议之后,早就断了他的后路——通过不断制造假象,让宦官集团坚信何进是要对他们痛下杀手了,所以决定何进先下手为强。于是张让他们假太后诏谕、宣何进进宫,而一直心无防备的何进就这么进宫了,然后死在宦官们的乱刃之下。这也恰恰证明了何进自始至终没有想过要彻底诛杀宦官集团过,否则他也不会这么毫无防备地在那个紧要关头跑进宫去送死。
绍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
最后把董卓引进京的还是袁绍,袁绍也趁着那一片混乱之间尽诛宦官集团。只不过早有野心的董卓仗着手中的几千精兵收编了董太后和何进的军事力量,并裹挟了皇上刘辩,从而开始了三国乱世的前章。
袁绍一见京城局势俨然失控,也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大本营河北,从而开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好戏,三国的序幕就此掀开。
历史总结及逻辑反思
袁绍也没有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大多数人在读到这段历史,都会和我曾经一样,把何进当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暴发户”来看待,认为他有点傻,这样的看法多少还是有一些武断。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每一个特殊的人也都会受到其特定的环境和思维的影响,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好,作为一个后世人也罢,我们对于这段历史也不能过于苛责和挑剔。客观地对待何进这个人或者那段历史,我想大致可以得出这么几点感触:
1、当时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汉朝即将结束,乱世即将到来,游戏规则即将彻底改变。
2、何进以及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不过又是一次宫廷阴谋和幕后交易,引入的军事集团是只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董卓却成了历史的耻辱
3、大部分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都是离不开自己以往的经验。
4、谁都无法站在上帝的视角上去苛责世人的短视。我们后人当然也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上去苛责当时的何进。
何进的傻不是真的傻,袁绍的聪明也不是真的聪明,只有董卓的残暴是真的残暴。历史有时候真的很残酷,但是我们归根到底还是要透过历史的表象去看到人性的真、善、美,也只有这种蕴含在历史当中的正面的、积极的能量才能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其对立的反面只能让我们不断的借鉴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