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可以说对荀彧言听计从 为何在称王这件事情上不行

日期:2023-10-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荀彧和曹操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荀彧,字文若,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被三国迷们奉为“曹魏十大参赞之一”。曹操曾经夸赞他说:“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能得到曹操如此高的评价者,唯有何夔、郭嘉、程昱、贾诩、荀攸、蒋济等寥寥数人而已,可见荀彧是实实在在的“王佐之才”。

  在前期,曹操的身份成了自身发展的瓶颈。祖父是宦官,父亲的官职也是掏钱买的,出身这一方面常被人诟病。曹操虽然小有成就,但是那个时候比他厉害的人很多。就拿曹操后来和刘备交谈的那些所谓徒有虚名的人物,例如刘表,刘璋,张鲁。

  他们也是一时豪杰都曾有过光辉岁月,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像曹操巅峰期这么长。同时期的刘备有皇叔的身份以及仁爱的加持,孙权有江东自己的士族圈子,袁绍的家底更是那个时候最好的。相比之下,人才的去留和士族的支持,曹操更难获得。

  还好,曹操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贵人荀彧。荀彧的作用是什么呢?不是出谋划策,纵观三国时代,荀彧更多的是坐镇后方。

  他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人才,形成自己的士族圈子,向外扩大影响。人才不用多说,郭嘉,司马懿,陈群都经过他手。汉末最有名的圈子是汝南以及颍川,荀彧就好比曹操的招牌,吸引了大批颍川的人才,还得到了当地士族的支持。至于为什么能吸引,就是挟天子,正统这个词在汉朝没有彻底落幕之前,是很有吸引力的。荀彧灵活运用这一招,让曹操势力大涨,就连曹操论功行赏都说了在外面打仗的功劳都抵不过荀彧的功绩。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乱世奸雄,他并不是忠心拥戴汉室。这一点荀彧看得很清楚,可是为了大局他只能继续为曹操谋划。曹操的不臣之心日渐显露,荀彧与他的不和也越来越明显。建安十七年,曹操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就一直劝他要忠于汉室,不应该这样。此举惹怒了曹操,从此荀彧不再被重用。

  其实在我看来,荀彧阻止曹操称魏王,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曹操好。

  因为当魏王必然要加九锡,九锡就是最高礼制,对皇帝是一种公然不敬的挑衅,如同“九千岁”这种称号一样,亦不是一个忠臣的作为。当年高祖刘邦说过非刘不王,你又不是皇帝的直系亲属,你又不是姓刘,你又不是中山靖王之后,你有本事改名成刘操吗?

  还是不行的。

  你看你既然不想有个篡逆的污名,你又何必要加魏王呢?

  公元212年,曹操听从以董昭等人为首的建议,想进位国公,称魏公、加九锡 (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出人意料的是,曹操的想法却遭到了首席谋士荀彧的反对,从此之后,曹操跟荀彧便有了心结。

  荀彧认为,曹操 “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说白了,荀彧就是在对曹操说,“你要做的应该是匡扶大汉,治理国家,自己进爵称公为王的事儿,你还不够格。”

  二十多年了,曹操可以说对荀彧言听计从,可这次,他不打算听荀彧的了。不仅不听,曹操还要除掉他。同年,荀彧被曹操调离了都城许昌,加入了征讨孙权的大军。

  不久之后,荀彧就忧愤交加,病死在了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