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太平公主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聚三千宠爱于一身,聪明过人。
她的出生时间和闺名都无可考证了。依她最小的哥哥李旦出生的时间和她与薛绍结婚时间推断,她应该出生于公元664年前后。
太平是她的道号,她的闺名曾有李令月一说:
臣某言: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诗人之作,下嫁於诸侯;易象之兴,中行於归妹。《全唐文》
但,并没有叫开。
她在8岁时,为了躲避吐蕃首领的婚姻要求,父亲以替她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为由,在宫中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叫“太平”。
由于父皇李治身体孱弱,武则天热衷于政治斗争,忽略了小女儿的婚事,到了16岁的年纪,春心萌动的太平看到父母好像还没有给自己找驸马的意思。
就主动出击,一天她穿上了武官的衣服在父母亲面前跳舞,李治和武则天忍俊不禁,大笑着问她,“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什么要穿成这样呢?”,她回答道,“那就将它赐给驸马吧”李治和武则天面面相觑后,一下子明白女儿意思,原来自己贴心小棉袄想嫁人了。
2,相夫教子,曾经是贤妻良母。
李治精挑细选,最终让她嫁给了自己的嫡亲外甥薛绍,婚后,二人如胶似漆、恩爱有加,很快他们就有了孩子,这个时候,太平公主是安分守己的,以相夫教子为已任,二人很是幸福。可惜,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薛绍的哥哥薛顗参与了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薛绍也被牵连了进去。
此时,已是四个孩子母亲的太平公主为此向母亲武则天求情,希望放自己的丈夫薛绍一马,但是武则天不为所动,将薛绍杖责一百后,活活饿死了他。
薛绍的死使太平公主性情大变,从此,她心如死灰,再也没有了纯真与欢乐了。
3,成为母亲的政治工具后,放纵了自己。
武则天为了篡位的需要,开始笼络武家的后辈;最开始她准备把太平嫁给武承嗣,因为太平看不上这个纨绔子弟,武则天又处死了武攸暨的原配妻子,让她嫁给了低调谦恭的武攸暨。
这是毫无感情的政治婚姻,太平公主开始放飞自我了,第二次婚姻后,她太平公主不仅大肆包养男宠,与朝臣通奸,甚至为了讨好母亲武则天而主动将自己中意的男宠送给她!颇受武则天欢心的张昌宗,就是太平赠给母亲的。
4。在神龙政变中脱颖而出,走向政治舞台
武则天执政时,经常与太平公主幕后商讨政事,增加了太平的才能。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太子李显等发动了兵变,诛杀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太平公主因为积极参与了政变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地位与权力有大幅度的提升,从而走上了政治舞台的前沿。
5.助侄儿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再次维护了李唐王室的权益。
李显即位后,立曾经与自己同甘共苦的韦氏为皇后,韦后素有野心,经常干预朝政。李显当政后期朝权逐渐被韦后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所掌握。
公元710年,李显被韦后母女毒死,韦后立李显的幼子李重茂为帝,自己则临朝称制,她想与自己的婆婆武则天一样坐北朝南,过把皇帝的瘾。
于是,风华正茂的李隆基主动联合姑妈太平公主再次发动了政变,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势力,拥立相王李旦为帝,即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5.权势超过的皇帝。
这次由于又有拥立之功,四哥李旦封太平公主为万户,唐睿宗李旦对政治并不感兴趣,所以政务上的事,李旦经常和她商量,如果太平公主没有上朝,李旦还派人到她的俯上去征询她。
这无形中提高了太平的威望,当时朝中的官员任免皆由太平公主一句话,朝中一共有七位宰相,有五人都是出自太平公主门下,唐睿宗朝太平公主的权势实际超过了皇帝李旦。
太平公主的田产园林遍布于长安城郊,她的衣食住行也模仿皇宫中的排场。
6.与侄儿李隆基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死于先天政变。
作为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对权力的热烈的追求,有英明神武的一面,太平公主慢慢发觉这不利于自己控制朝政,就屡次三番地向李旦进谗言,劝谏他废掉废黜李隆基的太子职位,而李隆基对于太平公主的做法也心生不满。天长日久,这姑侄二人---曾经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却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唆使心腹对李旦说,“天降彗星,将有异变,太子应该登基为帝”,李旦尽管懦弱,但并不糊涂,他懂得这是妹妹要置自己的儿子于死地,于是,早就不想当皇帝的李旦顺水推舟,三下五除二,把帝位让给了太子李隆基,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太平公主并不甘心,她惧怕成为皇帝的李隆基报复自己,就决定发动兵变夺权,但是,由于,议事不密,被人告发;于是,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一网打尽,太平公主先是逃入山寺避难,三天以后才返回府邸。最终被皇帝李隆基赐死于自己的家中,权倾天下的太平公主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由于生活在政治人物的阴影之下---她的母亲是强势而霸道的武则天,他的侄儿又是权谋高手李隆基,其精力总为权力,财富,虚名所消耗;第二次婚姻后,情感生活终是空白的,成了一无所有的可怜人,尤其是她心爱之人薛绍的离开麻木了她的灵魂,她的三观被严重扭曲后,变得贪图享乐,飞扬跋扈起来,这为自己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