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两朝的皇室贵胄李恪是个怎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隋唐交替之时,一位有着两姓皇室血液的皇子诞生了,这高贵的血统并没有给他巨大的方便,相反,他的一生直至死亡,都充满着悲剧色彩。这位皇子就是李恪。
李恪,字厶,出生于隋朝灭亡后的一年,也就是武德二年(619),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杨妃的第三个儿子,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在隋朝还未灭亡时是隋朝的公主,身份高贵,后来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她一夜之间从千金之躯沦落为亡国公主,最后进入还是秦王李世民的府中。所以李恪既是唐太宗的儿子,同时也是隋炀帝的外孙,放在两朝都是皇室贵胄,所以他的血统是绝对高贵的。
那么这位皇子悲剧的一生是因为不受到自己的父亲的喜爱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点,李世民是很喜欢这个儿子的,甚至动过要立他为太子的心思。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被废,魏王李泰也因为谋反之罪被囚禁,李世民转而立了李治为太子。但不久后,李世民觉得李治过于软弱,担心他不能守得住大唐江山,于是动了重立太子的心思,吴王李恪成为他中意的人选。
《新唐书》中记载,李恪“才高辩悟”,也就是说他非常的有才华,能言善辩,悟性很强。同时也说他是“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意思是李恪血统高贵,而且威望很高,不管是皇室内部还是朝野上下都很欣赏他。可以说李恪在才能和威望上面完全符合一个合格的继承人的标准。包括李世民本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吴王恪英果类我”,也能看出李恪是十分英勇的和李世民本人非常相像,无怪乎想将大唐江山交于李恪之手。
不但如此,李恪还能听取他人的意见,积极改善自我。一开始李恪十分任性,在从蜀王变为吴王之后,被任命为潭州都督,但是并没有去赴任。贞观十一年(637)李恪被罢官。罢官的原因《旧唐书》记载是因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而被弹劾;《新唐书》记载是因为与乳母的儿子“博簺”,而被弹劾。两部史书产生冲突,原因存疑,但是都导致了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的结果。作为一个皇子,这件事情的影响是相当恶劣的,虽然免官时间不长,贞观十二年(638)李恪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准备赴任之前,李世民写下了一封《诫子书》,希望李恪能够管束自己。
《诫子书》其中所说的所说的大意为:我是一国之君,要统治百姓;你因为是我的儿子,地位宣和,所以让你保卫国家。你要切记处理政务要守义,克己复礼节制欲望,面对声色犬马的享乐要慎之又慎。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坚固如磐石,外有忠君美名,内有爱国赞誉。你应该每日勉励自己,积极进取。你将要离开了,我实在是不舍。想送你些珍奇玩意儿,可又怕让你更加骄傲奢侈,思来想去,为父写下这些话来劝勉你。
在这封《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君王对臣子的要求,也可以看到作为父亲的温情。李恪自然也是深受感动,学会了克制自己,此后史书上再未见过李恪因其他过错被罢官。可见,李恪是一个可塑之才,具备了帝王的气度。
那么,为什么最终他没有成为帝王呢?而且最终还被冤死。
长孙无忌,李恪的悲剧的形成与他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血统的高贵并不等同于地位的崇高。李恪的母亲杨妃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妃子,换言之,李恪只能算是庶出。要知道唐太宗在位期间,他的后宫众人共为他生育了十四个儿子,真正的嫡出只有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而长孙无忌,很明显是支持和他同为一家的长孙皇后的孩子。李恪当太子在他眼里不但名不正言不顺,而且还会对长孙家的势力造成威胁。
在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表达出想要换掉李治这个储君,改为李恪时,遭到了长孙无忌坚定地反对。很明显太宗不怎么高兴,甚至直接问出了:“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这样的话。长孙无忌立刻否认,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两个李世民不得不认可的理由。其一,太子性情宽厚,仁慈大度,能力虽然不是特别出众但也绝对不差,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其二,储君关系到国家根本,随意更改会动摇人心。这话不无道理,所以重立太子之事只能作罢。
这件事让长孙无忌更加坚定了要消除李恪这个最大隐患的决心。永徽四年(653)高阳公主欲计划谋反,但事情败露。长孙无忌找到了机会,他让房遗爱这位贪生怕死的驸马栽赃李恪,告诉他这样就能活命。果然房遗爱为保命、诬陷李恪也参与谋反。最终李恪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百口莫辩无法自证清白的他,最终悲愤自刎。
李恪虽然血统高贵,但却非嫡非长,这就限制了他未来的发展,这时候他的那一部分隋朝皇室血脉非但不能成为他的助力,反倒成为他的阻碍。他自身能力出众,也受到了父亲的青睐,但是却与最大的权臣有着根本上的冲突,最后被算计,蒙冤而死。虽然后来平反,但斯人已逝,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李恪无怪乎毛主席在看完《新唐书》后为他悲剧的一生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