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李鸿章官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搅动晚清这潭死水,慈禧、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也是出了各式力气。但要在这个乱世有作为,权势就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于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的非皇室朝臣而言,权势就意味着自己的官职。那么,后来几乎"一手遮天"的李鸿章,都在清朝做了些什么官呢?
李鸿章,安徽合肥磨店乡李家老幺李文安的二儿子。李家并非什么权贵豪门,这点李鸿章在写给兄弟的信件中就有体现:"前吾祖父穷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如过江之鲫。祖父无法以偿,惟有支吾以对。"所以才学不算很出众的李文安熬到快四十才考中进士,进入刑部工作。
但李家的平凡并没有阻碍李鸿章的不凡。他曾拜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并在十七岁时就考中秀才。后来在父亲的支持下,李鸿章从合肥去往京城,随后得到了众多安徽籍京官的认可。
道光二十五年(1845),李鸿章更是以"年家子"的身份住进曾国藩的府邸,受曾国藩教导。曾国藩和李文安是同年中举的考生,所以曾国藩也算是李鸿章的长辈,对教育的李鸿章也是十分上心。
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鸿章以二甲第十三名的成绩考中进士,随后以庶吉士身份进入翰林院。翰林院虽是当时读书人做梦都想进的殿堂,但庶吉士只是这里的短期官职,且任职期间还得在翰林院继续当学生学习。所以这个官职,更像是"预备役",没什么实权可言。
道光三十年(1850),李鸿章成为翰林院编修,兼任武英殿编修。编修这个职务 ,说白了就是如今的书刊编辑。此时武英殿作为官方"编辑部"的地位名存实亡,所以"武英殿编修"几乎是个挂名。而在翰林院,李鸿章的工作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国家机关刊物的一个普通文字编辑,仍和前朝的实权要臣没什么关系。
咸丰三年(1853),老老实实做了几年"编辑"的李鸿章按捺不住,鼓动工部左侍郎吕贤基请奏去前线。有人愿意为朝廷分忧,清廷便允了吕贤基的奏请,命其为安徽团练大臣。而李鸿章,也被顺道带去了安徽。
此后的五年间,李鸿章这个书生都忙于团练和对阵起义军。期间因为战敌有功,李鸿章还曾被"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也就是被朝廷认可了他作为清军团练的身份和功绩。但他也遭人嫉妒,风评走向极端。咸丰七年(1857)李文安去世,李鸿章便结束了团练的工作为父亲守孝。
咸丰九年(1859),李鸿章前去投奔曾国藩。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朝中的肱骨重臣,两人身份的差距不可谓不大。但曾国藩还是很看重这个后辈,给了李鸿章不小的发挥空间,也毫不手软地教育着他。李鸿章曾爱睡懒觉,时常错过早饭。为了治他这个毛病,曾国藩曾规定早上李鸿章等幕僚,差一个人没到齐就不得开饭。所以李鸿章不得不怏怏地早起,不然府里众人一人一口口水都能淹死他。
而曾国藩几乎不遗余力的培养,让李鸿章成为了他手下比胡林翼、李续宜等人还要值得信赖的一员大将,负责着自己手下的机要事务。
咸丰十年(1860),李鸿章又奉曾国藩之命,在一众江南富绅的支持下开始组建淮军。此时的李鸿章,虽不是什么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却掌握着实权。这种奇妙的地位,在我们如今的政治体制是不存在的。但这和古代割据一方的藩镇及往后的军阀,是极为相似的。
而随着淮军逐渐成形,李鸿章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同治元年(1862),在曾国藩的力荐下,李鸿章直接出任江苏巡抚。清代的巡抚,即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而当时的江苏,包括聚集着大量江南豪绅的"江南聚宝盆"上海。朝廷的这个任命,不仅是让李鸿章从一个没有名号幕僚摇身一变成了一省之首,更是确认了他对淮军的领导权和对江南一带的管控权。
这样的地位,可比今天的一省省长再加一个军区的司令员还要高。
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又兼任五口通商大臣。清廷当时的官方对外贸易口岸便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地。李鸿章一举拿下管理权,基本就是掌控了清廷的外贸。且这种管理权还不仅仅是限于外贸,还包括涉外事务。所以李鸿章的这个职务,像是商务部外贸司司长和外交部特派员的结合。
次年,清廷先是赏赐李鸿章世袭的骑都尉爵位,后又加封一等肃毅伯爵位。这些都是没有实权的佳赏,但也是对李鸿章社会地位的认可和提升。
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征讨捻军,而李鸿章被提拔为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是清朝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掌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政事务。这样三省同管,军政全包的职务,在今天是完全不见踪影的,所以我们也没法做类比。但可以确定的是,李鸿章此时又有淮军又有要职,已经是能够左右朝政的重要人物。
次年,因为曾国藩迎敌不力,李鸿章和曾国藩二人的职务发生对调,李鸿章成了新的钦差大臣,负责征讨捻军的事务。同治七年(1868),因为捻军攻到河北保定,李鸿章救援不力,他被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并被革除了骑都尉的爵位。所幸最终捻军覆灭,李鸿章又恢复了骑都尉的身份,并被加封太子太保的头衔,成了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协办大学士,虽然有个"协办"的名号,但地位一点都不含糊。这是从一品大官,类似宋代的参知政事,放在今天与副国级干部有得一拼。
此后李鸿章还督办过贵州军务,当过直隶总督,做过北洋通商大臣。权有了,尤其是财政控制权有了,李鸿章后来的洋务运动才能搞得如火如荼。且他还数次代表清廷与列强签订条约,所以他的声名逐渐走出国门,成了清廷在国际上的重要代表。这样的名声,也许比朝中官职更加有价值。
名、权、利,从曾国藩门下起家,李鸿章把自己的人生走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模样。他说清廷面临"三千余年一大变局",而他自己,其实也算是一个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