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战楚庄王大胜为何秘不记功楚庄王的“止戈为武”的政治思想!

日期:2023-10-2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邲之战楚庄王大胜为何秘不记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话说,春秋中期,晋楚之间曾爆发过一场著名的邲之战,此战中,楚庄王亲率楚军击败晋军,问鼎中原。但是,获胜之后,楚庄王却拒绝了楚将潘党的记功申请,反而给其讲了一番大道理。

  先来看晋楚之间的邲之战,由于晋国稳居中原霸主,而雄心勃勃的楚庄王,当然也要北上争霸一番。又因郑国两头挑拨,便成了邲之战的导火索。不过,楚军众志成城,而晋军将帅不和,主帅荀林父资历不够,难以服众,一群骄兵悍将自然在战场上总要捣鼓点事儿。

  先是中军佐将先榖擅自带着部队渡河南进,引得大部队全部渡了河;后又在和谈尚未完成之时,晋将赵旃再次挑起战争,搞得两军大战一触即发;最终由于荀林父经验缺乏,临阵慌了手脚,居然喊出“先济者有赏”的口号,这相当于让士兵们抢着渡河啊,将本就混乱的晋军阵营再次搞得一团糟,最终惨败而归。

  不过,楚庄王率领楚军只追击到邲地之后,便下令停止追击。这一奇怪的举动,在后来与楚将潘党的一席话中有了解释。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楚庄王霸业中反映出的军事思想——止戈为武的战争观。

  当楚军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军时,楚将潘党向楚庄王建议“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集中埋葬晋尸,筑为土丘,并在顶上建木记功)”,认为“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庄王批评潘党不懂武功意义,他说,“夫文,止戈为武(从政治上讲,武功就是以战止战)”,这相当于下了秘不记功的指令。

  接着他引用了《诗·周颂》有关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偃武修文的章句为例证,说明武功之意,然后总结性地提出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夫武,禁暴、戢(jí急)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

  这些话的意思是:所谓武功,就是凭借强大的武力,通过战争手段,像周武王那样,制止别人使用暴力,使战争不再发生;使自己统治地位得到保持;使功勋垂之永久,使民众安居乐业,从事生产;使上下和睦共处,安定团结,使经济得到发展,保障统治集团财用不匮。这样才能使子孙后代不忘大功。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能够认识到战争本身并非目的,只不过是达到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并从哲学的角度将它抽象为“止戈为武”,的确相当可贵。它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