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东晋王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正统”王朝的概念源自孔子编撰的《春秋》。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东周王朝日渐衰微,从西周的“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变为“虎落平阳被犬欺”,堂堂周桓王居然被郑庄公的军队射了一箭。但孔子的态度始终“尊周”,以周王朝为正统。
什么是正统呢?无非就是具备“合法性”,或者说“名正言顺”。这牵涉到古代的一个概念“名分”。
孔子和颜回像
严格来说,“正统”两个字需分开解释。在西周时期,古人就有一种观念,“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意思是君子看重居身、处位的“正”,王者看重天下一统。对君王而言,两者一样重要,缺一不可。总之,王者希望拥有被天下普遍认可的名分,否则就不是正统。
取代东周的秦朝是否“正统”,后世就有争议。更不用说东汉之后,三国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裂四百年,自称皇帝的枭雄层出不穷。究竟谁是正统,谁是”僭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拿南北朝前期来说,北魏和东晋都宣称自己才是正统王朝,对方不具备合法性。后世的史学界也对此各执一端。如果依据《春秋》的观点而言,西晋属于正统,但北魏和东晋都不算正统。
东晋传承自西晋,为什么西晋是正统而东晋就不是呢?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皇权继承的问题
首先要从西晋说起。有人说,西晋篡夺曹魏的政权,为什么是正统呢?
如果从皇权传承的脉络来看,西晋的天下取自于曹魏,而曹魏取自于东汉,汉取于秦,秦取于周。既然两汉都是正统,曹魏迫使汉献帝“禅让”,获得了名分最“正”的皇权。虽然曹魏未能统一天下,西晋却做到了。
从秦朝取代东周算起,皇权更迭已经失去了《春秋》推崇的“大公大义”,总是以强力手段或者巧取豪夺的方式轮换,一脉相承传到西晋。所以西晋虽然短命,其正统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当然,曹魏和西晋时期,有不少颇具气节的士人反对他们的正统地位,这是在所难免的。就像周朝取代商朝,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认可周朝的合法性。这个问题另当别论。
西晋的国运只有五十年,历经四任皇帝。第三任皇帝司马炽和第四任皇帝司马邺都死于“五胡乱华”的劫难。司马炽是司马炎的儿子,他死后,在长安被拥立的晋愍帝司马邺是他的侄子,并不是储君的身份。不过在那种朝不保夕的战乱里,立晋愍帝无可厚非。
东晋就不一样了。晋室南渡之后,以琅琊王氏为首的名门大族拥立了司马炎的侄子司马睿为帝。但晋元帝司马睿显然不是西晋指定的继承人。东晋的国号虽然不变,只不过是江南的豪强势力和南渡的北方势力妥协后成立的政权。
而且东晋的皇帝们自始至终都被权臣压制着,堪称最孱弱的王朝。东晋不但不能统一天下,还无意北伐,只是喊喊口号或者做做样子,直到南朝宋的一代雄主刘裕崛起,才真正决意北伐。因此,东晋既不“正”,也不“统”。
东晋地图
有人说,平王东迁,东周依然是正统,为什么晋室南迁就不是正统了?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
周平王是西周的法定继承人,迁都洛阳的时候,仍然是周天子的身份,天下诸侯国也承认周天子的地位。除了郑庄公率先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春秋霸主齐桓公和晋文公等人奉行的是“尊王攘夷”,维护了天下的安定。东周残喘数百年走向灭亡,被大一统的秦朝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东晋的晋元帝没有合法继承人的身份我们已经说过,无需赘述。还有一个地理的因素,也是东晋不能称作“正统”的原因。
东晋在江南立国的问题
这里还以周平王东迁做比较。当时西周王朝的国都在镐京,位于陕西西安。早在周成王时期,周公就营建了洛邑。周王朝分封天下诸侯,王室自身也享有“邦畿千里”的领地。洛邑本来就是一个陪都,还在周王室自己的领地内。所以平王东迁虽然也是躲避战乱,但人家是在王室领地之内迁都。
东晋则是在西晋彻底亡国之后,偏安江南,在洛阳千里之外的建康(南京)立国。这当然和平王东迁的性质不同,起初连江南的豪强势力都不太认可新生的东晋。严格来说,东晋和北方的割据政权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谁也别说自己是正统王朝。
那么,谁才是下一个正统王朝呢?当然是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大隋朝。
不过,从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言,人们普遍还是偏向东晋的,毕竟其延续了中原文化的火种。所以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里,在西晋灭亡后,仍以东晋王朝纪年。至于元朝和清朝的问题,情况又不一样,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最后声明,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如果您不认同本文的观点,希望海涵。
参考文献:《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