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乾隆汉军八旗子弟强出旗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作为满清入关和统治天下的根本,八旗制度,对于清朝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清政府对于这一点也心知肚明,因此,自入关之后,清廷就坚持“首崇满洲”之策,给予八旗子弟种种特权。
例如入关之后,清廷开始在京城一带大规模圈占汉民田地,安置大批八旗王公和官兵,同时,在北京城等诸多八旗驻防城市实行旗民分城的制度,专门建立只有八旗子弟居住的满城。
八旗
与此同时,为了保持以八旗集团的“纯洁性”,也给予了八旗子弟诸多特权,著名的铁杆儿庄稼就是其中一例。然而,随着清廷对于天下统治的稳固,原来总人数只有几十万的八旗集团,随着生息的繁衍,数量逐渐增多。
到清朝乾隆和雍正年间时,数量日渐膨胀的八旗子弟,仅需的饷银就已经给清廷中央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为此,乾隆皇帝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同时,拿出了彻底解决八旗子弟人数过多的方法:即汉军子弟出旗。
众所周知,努尔哈赤所创立的八旗制度,虽然是以女真人为根本,但是,由于女真人数所限,八旗集团也吸收了当时东北诸多民族,八旗之中除了人数最多、地位最高的女真人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汉人、朝鲜人、蒙古人、达斡尔人甚至是俄罗斯人。这其中,尤其汉人的数量最多。
八旗
大量汉人进入八旗的原因各不相同,有在努尔哈赤崛起之时就加入八旗制度的原东北汉人,有皇太极时期清军多次入关掳掠的汉人,也有清军入关之后,投降清朝的汉人,当然,也有部分随母亲、过继、犯罪等诸多原因进入八旗的汉人。
这些汉人绝大部分都被编入了汉军旗。虽然清朝的皇帝一再宣称满汉一体,但实际上,无论是清朝朝廷还是军队之中,清廷对于各类身份的人都是分三六九等的。八旗内部自然也不例外,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地位最高的自然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地位次之,而汉军八旗地位历来最低。
即便是地位最低的八旗汉军内部,仍然有等级之分,在清军入关之前加入八旗,也就是所谓的从龙入关者,优越感最为强烈,地位也相对最高,这部分人也是汉军旗中满化程度最高的一批人,自然,这些人也是清廷最为信任的一批人。
八旗兵丁
而在清军入关之后,因为投降等诸多原因加入汉军旗的汉人,生活习俗上,大部分人依然保持着汉人的习惯,即:“从满洲礼者仅十居一二,从汉人礼者却十居七八”。因此,这部分人数最多的汉军子弟,不但资历最浅,来源复杂,而且由于生活习惯与女真出身的八旗子弟格格不入,他们一直被满蒙子弟另眼相待。
不仅是政治上的歧视,哪怕是在待遇上,汉军子弟也远不如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例如,在八旗候补兵营性质的养育兵中,满洲和蒙古出身的八旗子弟月银为三两,而汉军子弟月银只有二两。
甚至,就连清朝皇帝对于这部分汉军子弟的歧视都根本不加遮掩,乾隆年间乾隆主持编撰了《贰臣传》,将在清朝统一天下期间投降并为清朝立下功勋的汉人称之为贰臣。而这些所谓的贰臣及其后裔,绝大部分都隶属于汉军旗。
乾隆皇帝
与此同时,到清乾隆年间,清朝定鼎天下已超过百年,经过百年的发展,八旗集团经过数代发展,人口开始了迅速膨胀。与此同时,由于旗人拥有种种特权,也有不少趋炎附势的汉人子弟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入旗,有的人花费大量钱粮,有的人卖身为旗人之奴,有的人则作为旗人的养子,种种手段之下,大量汉人开始涌入八旗成为汉军旗。自然,人满为患的八旗子弟所需的饷银和铁杆儿庄稼也越来越多,这给清朝带来愈发难以承受的负担。
与此同时,八旗之中汉人的数量占据了八旗的比例也原来越多,甚至是开始冲击旗人的“纯洁性”。例如雍正元年时,根据清廷的统计,八旗之中八旗汉军和汉人家奴壮丁高达44万人,占据了当时八旗总人数的72%之多。而且,由于这部分人大部分保持着汉人的习俗,本就十分担心八旗子弟汉化,难以维持八旗子弟“国语骑射”根本的清廷,就更加担忧。
八旗铠甲
最重要的是,随着清朝承平日久,尤其是随着准噶尔汗国的衰落和覆灭,清廷再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八旗汉军。在这种情况之下,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开始借口整饬旗务,决定将八旗内部汉族血统的成员开革出旗。
乾隆7年4月,乾隆皇帝发布了第一道将汉军旗人出旗为民的谕旨。这道谕旨的大概意思为:汉军旗原本都是汉人,他们进入八旗的缘由也各不一样,除了在满清入关之前的从龙功勋不用出旗之外,其他各类的汉军子弟,尤其是另计档案和养子开户的旗人,如果本身有意愿改归原籍的,可以允许他们与当地的民人,也就是普通汉人百姓一样编入保甲。
从这道谕旨的字面意义上意思上看,乾隆皇帝似乎还是很温和的,汉军旗的旗人是否初期,似乎全凭自愿,但实际上在执行过程中远没有谕旨说的这么温和,更没有汉军旗人的选择余地。
八旗子弟
从乾隆皇帝的这谕旨开始,除了所谓从龙入关的汉军子弟另当别论之外,大部分汉军子弟都在出旗之列,无论是京城八旗还是各省住房八旗,汉军旗人都开始被强令出击,到乾隆44年时,除了驻防广州的1500名,汉军八八级汉军之外,其他各地驻防汉军都已经被出旗一空。
至于被强制出旗的原汉军旗旗人们,身体强壮的被补录为低八旗一等的绿营兵,其他人则如民人一样,成为平民百姓,从事各业生产为生。至于这些汉军旗出旗之后所留下的缺额,基本上都由八旗满洲顶补。
可以说,乾隆皇帝的这一政策几乎“完美”地解决了八旗内部生齿日繁、人数过多和汉人比例过高的问题。例如,从乾隆父亲继位的雍正元年到了乾隆儿子继位的嘉庆元年,经过90年的发展,八旗集团之中,汉军的人丁反而由44万降至22万人,只占当时八旗总人数的43%。也正是在乾隆的这一大规模汉军旗人出旗措施后,八旗子弟之中,女真人为主的满洲子弟取代汉军子弟,成为八旗集团的主导成分。
八旗子弟
清廷通过清理八旗之中的汉军旗人,保证了其集团内部的“清白”。然而,即便是清廷千方百计地试图保持八旗满洲子弟的“纯洁性”和“尚武精神”,但实际上,八旗子弟此时的腐化堕落及汉化,早已不是清朝皇帝的一道谕旨所能扭转的。
哪怕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大多数八旗子弟都已不堪使用,上战场的大部分都是绿营等汉人军队。而乾隆皇帝令汉军旗出旗的这一举动,也再次暴露了满清皇帝歧视汉人的本质。就是不知道,清军入关后,当年争相投降、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汉奸们,看到他们后代遭遇这样的结果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