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宽是什么人倪宽在历史上有哪些重大的成就

日期:2023-10-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倪宽的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倪宽名气不大,却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儒家《尚书》学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是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于一身的大学者,倪宽还有一家喻户晓的师兄弟——司马迁。

  倪宽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书》学术成就及治国运用

  倪宽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靠给学校伙房做饭,换取求学的机会。有一个成语叫“带经而锄”,讲的就是倪宽的故事,说他给别人打工,下地干活时,锄头上都要绑一卷经书,休息的时候拿出来看。下图是本人编制的“西汉儒学五经谱系表—尚书学派”谱系。

  因为学问好,他获得了名师指点的机会,拜在《尚书》欧阳学派的创始人,博士欧阳生的门下。西汉的博士比现在的院士含金量都要高百倍,都是五经最顶尖的学术大师,皇帝的政策顾问。

  欧阳生,姓欧阳,名不详,欧阳生的老师就是秦博士伏生,同样伏生姓伏,名不详。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秦朝学术禁锢,很多书籍被焚毁,读书人只能冒着生命威胁,偷偷摸摸学习,不显名。

  西汉学术开襟后,儒生们连书都没有,只能靠老儒生的记忆,默写经典,《今文尚书》主要就是靠伏生记忆默写出来的。

  倪宽的第二位老师孔安国,是孔子的第十世孙,他是《古文尚书》学派的启蒙人。孔安国在修缮孔府旧宅时,偶然从夹壁中得到《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发现《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存在很大差异,《古文尚书》学研究由此开始。

  倪宽是汉初《尚书》学,少数精通古今两个派系的学者。

  《尚书》学治国理念,与汉武帝一朝的酷吏政治格格不入,偏偏倪宽补官“廷尉文学卒史”。起初,不善于言辞表达的倪宽,受到排挤。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倪宽代替张汤写了一份疑案裁决报告,深得汉武帝赏识,从此逐步走进帝国政治忠心。

  一份报告何以引起汉武帝的重视?原来倪宽的报告,是按照《尚书尧典》和《舜典》为依据撰写。也就是说,倪宽判断刑狱的标准,是参考“圣人之道”,走的是王道。这种模式,等于是拿圣贤之道的标准,作为理论依据,远比张汤的法家思想更具深度,也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

  从此,张汤一改不学儒术的习惯,虚心向倪宽请教:“汤由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

  二、治理地方的吏治成就

  元鼎四年,倪宽升任左内史,相当于长安市市长。他依照上古宽仁的理念之国,获得了不错的成就: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

  后来,倪宽又主持开凿了“六辅渠”,改变了郑国渠上游南岸高地水源不足的问题,根除了“百亩收成不过百石”的窘境。为了解决农民用水纠纷,他还制定了“水令”,使百姓按法令用水,各自相安。

  倪宽还根据农户的收入,采取差别收租税的方法,收税的速度虽然慢了一些,但避免了一刀切给贫民带来的困境。史书还记载了一件事:

  “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繦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

  当国家出现特殊情况,需要紧急征税征粮时,左内史的老百姓闻风而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给官府运粮,速度比任何一个地方都快。这件事,让汉武帝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仁政的结果,平时官府想着老百姓,当国家需要老百姓处理的时候,老百姓的能量就体现出来了。

  三、制定《太初历》

  我们现在用的农历,就是在《太初历》的基础上修订的,也就是说《太初历》已经用了两千多年了!

  《太初历》就是倪宽当御史大夫期间,主持修订的,司马迁也是其中的参与人。《太初历》比早期的《颛顼历》更精确,它推定一回归年为365.3851539日,一月为29.4381日,十九年七个闰月。同时将二十四节气,也融入历法之中。

  另外,倪宽还为汉武帝封禅泰山,参与了相关礼仪的厘定工作,并随同汉武帝参加了封禅大典。倪宽当御史大夫九年后病逝,他的坟墓至今还保存着,是山东省省级重点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