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悯农》的李绅和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怎么样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转变

日期:2023-10-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绅和匡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我们小时候,提到励志的故事,总会有人跟我们说“凿壁偷光”的故事,和“凿壁偷光”一起的,还有“囊萤映雪”,用来鼓励我们:条件不论多么艰苦,都要坚持学习。小学语文课本里,还收录了李绅的《悯农》:尤其是那句“粒粒皆辛苦”,被无数代人传唱,同时告诫我们要爱惜粮食,不要暴殄天物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悯农》的作者李绅曾在唐武宗一朝官居宰相。在此之前,李绅曾担任地方官,并且,在地方上横收暴征,祸害一方。很多百姓在其压迫之下卖儿卖女,而李绅则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凿壁偷光”的当事人匡衡,曾在汉元帝一朝担任丞相,并被汉元帝册封为侯爵,但是,匡衡晚年曾经因为贪墨朝廷土地,而被汉朝朝廷剥夺爵位,打回原形。

  只是,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过悲天悯人之心的李绅会成为一方祸害?出身贫寒的匡衡会成为一代巨贪?

  个人认为:

  人性问题

  这世间,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比如众所周知的“屠龙少年变恶龙”的故事,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认为弱势群体,或者说贫穷和善良息息相关。但是,“贫穷起盗心”更贴切人性。在古代,弱势群体出身的张献忠,在拥有兵权以后,到处行杀戮之事,将屠刀砍向了原本和自己一样的穷苦人;在当代,暴力犯罪的犯罪分子,大概率出自弱势群体——比如夺命保姆莫焕晶。还有将仇家灭门的张扣扣,都是此类代表。

  很多看起来的老实人,其实并不是真的老实,而是欺软怕硬而已。所谓的“老实”,其实是在压力下被迫的“服软”而已,这些人一旦有了作恶的条件,会比别的恶人恶很多。

  同样,李绅在不得志的时候,所具备的悲悯之心,不代表其本性善良,或许,那时候的他,只不过是没有作恶机会和条件而已。而当李绅成为地方高官后,自己成为强者,就要开始其“凌弱”的行为了。

  心理学问题

  匡衡出身贫穷,因为读书,有了阶层突破的机会。汉帝国上层社会所拥有的资源,让匡衡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想想贫穷时候的自己,匡衡的内心,会逐步扭曲起来——富贵的诱惑,对以往贫穷生活的补偿,以及对未来返贫的恐惧,让匡衡对财富,有了超乎常人的欲望。

  于是,匡衡开始敛财,哪怕这些财富,匡衡一生都花不完,他还是会这样做——实际上,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匡衡的贪婪,倒不如说是匡衡因为成长环境的局限,导致了匡衡对财富有了强迫症,于是,匡衡开始贪墨朝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