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有十三个儿子,他为啥传位给侄子

日期:2023-10-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宇文泰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作为西魏政权的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关陇集团坐稳了北方实权掌控者的位子。而他的励精图治,也为日后隋唐统治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过,再优秀的人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据《周书》记载,宇文泰有十二个儿子,分别为:宇文毓、宇文震、宇文觉、宇文邕、宇文宪、宇文直、宇文招、宇文俭、宇文纯、宇文盛、宇文达、宇文通、宇文逌。

  宇文泰最被人诟病的一点,便是他在临终之时传位给了自己的侄子宇文护,而不是交给自己亲生的儿子。这一举动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宇文护掌权后先后诛杀了其数个儿子,其中就包括了最为优秀的长子宇文毓和三子宇文觉。

  宇文泰死于西魏恭帝三年(556),当时宇文毓已经二十多岁。除了宇文毓,其他儿子中不少都已成年。那么,为何宇文泰还要传位给侄儿,造成儿子们被杀呢?

  笔者认为,要找理由,我们还得从宇文泰传位宇文护时发生的事情说起。

  西魏恭帝三年(556),在朝中已是独享大权的宇文泰前往北方出巡,这一趟旅程一度到达了"北河",也就是今内蒙古境内的乌加河一带。

  九月,宇文泰南归,行至位于今宁夏固原一带的牵屯山时突然染上恶疾,眼看命不久矣,于是他连忙将侄子宇文护召来泾州相见。

  据《周书》记载,宇文护赶到泾州后,宇文泰嘱咐他道:

  “吾形容若此,必是不济。诸子幼小,寇贼未宁。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勉力以成吾志。”

  听到这话后,宇文护则是“涕泣奉命”。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提取到好几个信息,也能够从中归纳出宇文泰传位给侄子的几大原因。

  其一,"诸子幼小"。

  在上文当中,我们曾说道,在宇文泰去世时,其最大的儿子宇文毓已经是二十多岁了,应该算不上幼小。不过,和当时已经四十三岁的宇文护相比,宇文毓等人自然是小辈了。

  在古代,虽然有许多皇帝年幼、年少登基的例子。但身在南北朝乱世,如果是幼子继位很可能出现重臣谋反、敌国趁机进攻等情况。

  对宇文泰来说,与其直接扶持宇文毓、宇文觉等没什么政治经验和声望的年轻人,不如让已经跟随自己征伐多年,积累了相当不俗的人脉,能够震慑朝野内外的宇文护接过大权。

  某种角度上,可以说诸子的"幼小"并非是年龄上,而是在政治经验、声望等方面的弱小。

  所以说,儿子们还不能承担执掌大权的能力,这是宇文泰所考虑到的第一点。

  其二,"寇贼未宁"。

  作为西魏多年的掌控者,宇文泰的战略眼光和预见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

  当时,南方的梁朝、东边的东魏,乃至来自西边、北边的游牧民族政权都对西魏虎视眈眈。如果继任者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其它势力所图谋。到时候轻则割地赔款,重则国破家亡。

  因此,委任一个能够抵御外敌,继承自己衣钵和事业的人,自然是宇文泰弥留之际所惦记的大事。

  其三,宇文护能力出众

  从以上两点,其实我们已经可以推测出第三点了,那便是宇文护能力出色。此时的宇文护,完全有实力保护好宇文泰耗尽心血经营的西魏。临死时,宇文泰仍然不忘嘱咐侄子道:"宜勉力以成吾志",可见在他心目中是有着称霸天下这样的大志的。也正是如此,他选择了能力出众、战功赫赫的侄子宇文护。

  宇文泰与宇文护这对叔侄的关系一直很好,这一点从宇文护仅仅十九岁时就能够看出了。

  普泰元年(531),年仅十九岁的宇文护来到平凉投奔叔叔,因为当时宇文泰事务缠身,十分繁忙。

  于是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宇文护便接过了管理宇文府的重任,在他的用心治理下,府中"内外不严而肃",宇文泰见状也夸赞道:"此儿志度类我。"

  此后,宇文泰不管是外出征伐还是处理政务,都常常带着宇文护一起。后者耳濡目染,学到了行军、理政的许多知识。

  可以说,勤奋好学、做事认真,又态度谦恭的宇文护对宇文泰而言,虽不是儿子,但比亲生的还得到喜爱。二者的深厚感情,从宇文泰托孤时宇文护的痛哭流涕也可以看出。

  总的来说,宇文泰临死前之所以传位给侄子,最主要的应该还是考虑到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来治理。除此之外,他一直亲爱并信任宇文护,认可他的能力和品行,当时自然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会被侄子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