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项羽分封之后为什么刘邦要跳出来反抗他?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其实刘邦也不想跳出来和项羽叫板,无奈手底下有一群出色的谋士不嫌事大,非要怂恿刘邦和项羽叫板。刘邦这个人和项羽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比较听话,项羽就不同了,谁跟他说都没用,结果把范增给气死了。
项羽一把火把咸阳烧了以后,一心念叨着要回到家乡光宗耀祖(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估计这时候的刘邦心里也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先看项羽怎么个划分天下吧。因为厌恶刘邦,项羽就把他分封到穷山僻壤的汉中去了。
刘邦没有办法,又不敢和项羽公开唱反调,对于项羽他还是又敬又怕的。所以当时收拾收拾,就带着自己的一群谋士和士兵到汉中去当汉王去了。进入汉中以后,还把栈道给烧了,表示一定安分守己的当自己的汉王。
先是韩信跳出来对刘邦说:“士兵们都是山东来的,久居此地,都非常思念家乡。趁他们现在还想回到家乡,抓紧时机东进争夺天下,否则等他们适应了这里,就不妙了。”
起初刘邦并没有同意,后来是田荣和陈余公开跳出来反对项羽之后,刘邦见中原大乱,这才同意让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带兵去攻打三秦之王(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雍王章邯)。平定三秦之地以后,接着就是彭城之战,由于项羽正在齐国讨伐田荣,所以让刘邦顺利的偷袭了大本营。
但是项羽还是一号猛男,带着三万轻骑兵快马加鞭的赶回彭城,轻松击败了刘邦号称五十六万的诸侯联军,急急如丧家之犬般逃走。逃命的途中还数次把自己一双儿女给踢下马车,真真是老婆多了不爱惜。
鸿沟为界以后,刘邦当时真的满足了这种各自为政的格局,准备收拾兵马回到汉中。还是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提醒之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可见刘邦压根就没有什么争夺天下的野心,他还是属于那种小富即安的思想,觉得当自己的汉中王也算不错了。
毕竟他当年才是一个芝麻粒都算不上的小小亭长,该知足了。所以你看他当了皇帝以后就很惆怅,写了一首《大风歌》唱着自己心里的忧伤说: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看来这种“光宗耀祖”的情结还是有点历史年头。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史记·高祖本纪》
实质上你会发现刘邦的成功真的不是因为他个人有什么出色的军事或政治能力,基本上都是他那一群文臣武将的功劳。但是刘邦有一个最大的特长就是社交能力很强,很善于和人打交道,这和他早年在社会上游荡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刘邦得亏是成为了皇帝,要不然大概我们多半也只会说他是一个一事无成,游手好闲的浪荡子而已。但毕竟他成功了,所以他的那些经历就会被特殊的解读,但你观察刘邦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就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上进、富有野心的人。
当初进入咸阳宫时,看到宫中的珠宝和美女立刻就脚软的走不动路了。虽然说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也能侧面看出刘邦对于自己的未来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譬如说我要当皇帝,人有了目标就要约束自己。
但在刘邦身上你是看不到这种目标的,包括他和项羽唱反调,都是他那一群属下的计谋。所以刘邦虽然是一个领导者,但他实际上是非常被动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远远不如刘备、曹操,后者可远比他聪明能干多了,而且都有着非常强烈明确的人生目标。
但刘邦就不同,他几乎可以说是非常被动的被命运推着走。所以得亏他成功了,要是他失败了,估计评价可能还不如项羽,毕竟项羽这个人打仗还是很厉害,但就是性格有点问题,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这也是刘邦能够成功,他却失败了的原因。
当初西进灭秦时,项羽也本来想去,但是因为他性格过于残暴,所以被变相发配到北方去救赵国,而让刘邦担任西征秦国的统帅。
项羽为人彊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总的来说,刘邦敢跳出来和项羽唱反调,就其内心来说多半是不愿意的。但是因为有一群谋臣和武将在背后支持他,再加上刘邦自己知人善用,能够听从意见,所以在这群人的帮助下,最终才能够赢得最终胜利。
其实透过这些历史你会发现,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压根不必拥有像张良一样的谋略,也不必拥有像韩信一样的军事才能。实际上真正能够体现一个领导者能力的不在于“谋事”,而是“谋人”,只要把人用好了,基本上就成功一半了。
合理的运用和驾驭人才,显然才是一个领导者获得成功的最大诀窍,因此这就更加要求领导者要具备一种能够压制众人的气场和大局观。虽然很多谋士很聪明,但是他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聪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做的多好,等他自己亲自操刀上阵,结果就表现的平庸无奇了。
所以有些同学疑惑为什么这些人这么聪明,干嘛不自己去争夺江山呢?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市面上的成功学、厚黑学虽然把成功描述的非常简单,但确实是有它的一些道理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