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下一个“秘密武器”,却帮朱棣成就大业

日期:2023-10-1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朱棣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离世,之后有它的孙子朱允炆登基为帝,建文帝虽然是刚出茅庐,但他登基不久后,便进行了“削藩”将屠刀用在叔叔伯伯身上,目的很简单就把各方的势力削去,做到皇权统一。

  令他没想到的是在进行“推恩令”时,遭到燕王朱棣的强烈反抗,于是朱棣发起了起兵之意,起兵初期他的人马还不到两万人,而当时的朱允炆拥有50万的兵力。朱元璋临终前安排的已经很妥当了,不仅留下了很多文臣,同时还留下耿炳文这样的开国元老辅助,帮助朱允炆坐稳江山,当的耿炳文手握30万重兵,对付朱棣应该是绰绰有余了。起初,朱允炆封耿炳文非常的信任,并他为大元帅来反击朱棣,清缴反明势力。

  就在河北一带耿炳文与朱棣时,他有一个部下叫张保向对朱棣投降,而朱棣则趁乱攻破了城池,耿炳文30万人马被腰斩,可以说是损兵惨重。耿炳文毕竟是开国元勋,历经百战这点挫折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很快耿炳文就稳住了局势,朱棣也不傻眼看情况不妙便选着离开。其实耿炳文就是朱元璋给孙子留下的秘密武器,其实只要按照耿炳文思路去打,朱允炆只需老老实实的听从意见任其朱棣再过勇武,就他的那点兵力想反抗成功想都别想。

  老将耿炳文的想法是用封锁战,与朱棣尽可能的不正面迎战,虽然大明朝手握重兵,但燕王的几万人马也不容小视,正面迎战肯定也损失不少兵力。只朝廷一致对外与燕王进行打消耗战即可,毕竟朱允炆才是正统的皇帝,资源上远远多于燕王,只要打消耗战燕王是支撑不了多久的,耿炳文的想法,类似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在“长平之战”用的战术,只不过“靖难之役”和“长平之战”不同,朱允炆有着整个大明朝做后盾,而燕王朱棣则是孤立无援,因此耿炳文的想法也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就因为“真定之战”中,耿炳文因意外败给了燕王朱棣,这引起了朱允炆的怀疑。

  建文帝则认为耿炳文是有外心的,在“真定之战”中故意败给了燕王,以他的资历和手握重兵怎么会败给兵力不足两万的燕王呢?之后朱允炆便用李景隆替代耿炳文,担任主帅。临阵换将这个举动也正好符合“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老将廉颇。最后事实证明李景隆绝非人才,在最后决战时燕王朱棣大军逼近南京,而李景隆则开启大门迎敌,战后李景隆大败而归,燕王攻入都城应。

  燕王利用耿炳文战败的噱头,抓住了建文帝多疑的心理,到建文帝内部相杀,而后将大明朝的残余一锅端。其实朱允炆的失败,早就在他换帅那一刻已经注定了失败,

  朱棣从北京孤注一掷发兵南下,一路不死不休,而朱允炆不听从朱元璋临终前的吩咐,选着临时换帅,更没想到的是他留下了这么多的猛将,居然换了一个最没用的李景隆败得一塌糊涂,而朱棣却将耿炳文当成最好的武器直接将朱允炆击落之龙椅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