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 蒙古政权为什么不趁机南下

日期:2023-10-1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靖难之役时蒙古在做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1399年,不甘心被撤藩的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跟建文帝苦战了3年后,最终在1402年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篡位成功当了皇上。

  这3年的内斗,几乎席卷了大明全境。建文帝为剿灭朱棣,派遣上了全国的精锐,朱棣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不惜以命相搏。可见这3年时间内,大明根本没有多余的力气,管其他事了。

  自然此刻,问题也就来了,元朝虽被朱元璋驱逐而出,却并没有灭亡,依然存在于北方草原上。且各蒙古部落也都拥有不俗的实力。却为何都瞪着眼,看了3年大明内斗,却不趁机南下,卷土重来,重夺中原呢?

  一、朱棣多年经营的结果

  从地理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受封的燕王,是以北京城为核心。其目的就是看守大明的北大门,抵御蒙古势力。朱棣这一驻扎,就是近二十年的时间。而靖难之役中,一旦蒙古势力南下,朱棣被两面夹击,保证是第一个被灭的。

  对这个结果,朱棣最恐惧的,自然在发动靖难之役前,他就必然要全面评估风险。从评估结果来看,显然朱棣是非常乐观的。因为这条历史记载,便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朱元璋时期,就设置了“兀良哈三卫”,受宁王朱权统帅。朱棣起兵后轻易打败了“带甲八万, 革车六千”的宁王。于是史书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自是冲锋陷阵多(兀良哈)三卫兵, 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

  即,蒙古的兀良哈部,非但没有趁机造反,反而却成了朱棣手中最精锐的骑兵,为朱棣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这个记载就证明了,蒙古诸部非但没有趁朱棣病,要他命,反而成了朱棣的外援!

  这就是朱棣多年经营北疆的结果,所以他才有胆量,敢以一地之力,挑战整个大明,不但支持住了,反而还敢长途奇袭南京,占领南京。

  二、朱元璋打的底子太好

  朱元璋自把元顺帝赶出中原后,并没有马放南山。而是发动了八次攻伐蒙元之战。统帅有常遇春、徐达、蓝玉,这些大明悍将都曾深入漠北,对北元实施不间断的打击。其中尤其是公元1388年的“捕鱼儿海之役”最具决定性。

  这一战,主帅是蓝玉,据史载:乌萨哈尔汗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等等,都被明军俘获!

  此战不但打掉了北元在蒙古各部落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使得蒙古各部落纷纷脱离北元统治,或根本不再受北元号令,开始各自为政。

  这其实也是为啥朱棣,能把北疆经营得那么好的基础。以至于出现了“鞑靼国公赵脱列干、司徒赵灰邻帖木儿、司徒刘哈剌帖木儿自沙漠率众来归”的局面。

  所以,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蒙古各部四分五裂,实力都弱小,就算想趁火打劫,也没那实力。只能搞一些小动作,或趁机得到了修养和调整的机会

  比如,阿鲁台部就趁靖难之役,才开始悄悄南下。而在靖难之役刚结束时,鞑靼骑兵也出现在了辽东,开始进行小规模骚扰。这才有了朱棣连忙掉回头来,开始对辽东用兵。随后便是朱棣的北伐之战。

  结论:靖难之役,虽蒙古各部没有趁火打劫,但却造成了远在漠北的蒙古各部落,趁机南迁,朱棣不得不北伐,消除这种威胁,从此奠定了大明“仁宣之治”的外部环境。可惜一个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最终让三代明朝帝王的努力,灰飞烟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