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临死前向乾隆提个建议,他为何不听呢

日期:2023-10-2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富察·傅恒,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富察·傅恒,不仅是乾隆的小舅子,同时也是他在和珅之前,最信任的亲信。傅恒为人厚道,文武全才,连续为大清帝国平定了大小金川和准噶尔之乱。为了表彰傅恒的功绩,乾隆专门将他封为一等忠勇公,并列为紫光阁一百功臣之首。

  1765年,南方强国缅甸吞并了暹罗,并不断在中缅边境骚扰生事。为了惩罚缅甸,乾隆屡次派出大军,意图灭亡缅甸,饮马于印度洋。然而,在与缅甸的战斗中,占据人数、后勤优势的清军却屡战屡败。刘藻、杨应琚、明瑞前后三任云贵总督,相继因征缅战争自杀。

  连续的失败让乾隆大发雷霆,于是他只好任命傅恒为主帅,命他率领3.1万士兵南征,务必要拿下缅甸。一开始,傅恒以为前几次清军的失败,都是因为气候炎热、地形不熟,并非清军本身的问题。

  1769年,傅恒带领士卒乘船南下,兵不血刃地行进2000多里,深入缅属孟拱、孟养土司地带,并将两邦招降。初战告捷,让傅恒非常高兴,孟拱和孟养本属于中国,直到明朝末年才被缅甸夺走。

  当年九月二十九日,傅恒与阿桂会师于达哈坎,准备攻下这个战略要地,一鼓作气直捣缅甸首都阿瓦。为了阻止傅恒,缅甸也派三万余人抵御,两军在新街、老官屯一带夹江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十月二日,清军与缅军交战。在野战中,缅军不是清军的对手,被八旗铁骑冲得七零八落,当场阵斩数百人。缅军见势不妙,立即逃入河对岸的木城之中,闭门不出

  随后,傅恒指挥清军不断攻打缅军的木制城寨,但是他逐渐发现。攻占缅军的木城,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缅军的木城使用湿滑的巨木修筑而成,炮火都无法将其击碎,而且这种木头还不怕火攻。这还不算,缅军还使用先进的英制燧发枪,无情地射杀蜂拥而来的清军官兵。

  当时,缅军已经实现了半火器化,官兵大多拥有从英属印度买来的燧发枪。这种枪不仅射程远,而且打得准。反观清军这边,仍迷信骑射、弓箭与肉搏。虽然拥有不少火器,但是质量非常低劣,火枪几乎全是落后的火绳枪。在潮湿的环境下,火绳枪根本打不响,完全不是缅甸人的对手。

  从此时起,傅恒终于意识到,清军手中的武器竟然不如南方一个小蛮夷。清军不断的进攻,又不断被缅军密集的火力射倒,一日内连续多次攻势都被击退,总兵德福也中枪阵亡。清兵试着以火攻、大炮等方式摧毁木城,结果均告失败。

  大军久顿坚城之下,实乃兵家之大忌。一方面,清军开始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另一方,致命的热带疾病开始在清军中蔓延,31000名士兵,因为染病而减员者在20000以上,连傅恒也不幸中招,在病床上高烧不退。

  虽然傅恒还想把战争继续下去,但是阿桂却认为,如果再打几天,估计清军都将病饿而死。而缅甸人同样认为,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对抗,是不可能取胜的。傅恒的士兵,不过是大清帝国实力的冰山一角。缅甸能阻挡清军四次进攻,但未必能抵挡十次。因此,双方前线将领都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决定议和停战。

  几经交涉,傅恒、阿桂等人与缅甸将军摩诃梯诃都罗签订合约,双方有序地撤军,耗费911万两白银的清缅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

  回到北京后,傅恒已经病入膏肓。然而即使这样,担忧国家的他仍向乾隆呈上一封书信。书信中,傅恒描述了缅甸强大的火器以及更为优秀的军队编制,同时还强调了英国对云南以及西藏的威胁。傅恒认为,应该立即向西洋购买先进装备,淘汰老弱,以应对将来的战争。

  很显然,傅恒已经意识到了清军的落后以及西洋的强大。缅甸不过拥有一些英国枪械就如此强大,更何况制造这种武器的欧洲人?对于西洋的威胁,亲处一线的傅恒是有一定了解的。如果清军以缅甸战争失败为契机,大力制造、购买先进装备,放弃落后的骑射,或许历史就将改变,而鸦片战争也不至于因为武器落后而失败。

  然而沉浸于“天朝上国”迷梦的乾隆并没有理会傅恒的最后建议,仍一意孤行,以骑射为本。不仅如此,乾隆还以败为胜,将缅甸之役列入他的“十全武功”,简直恬不知耻。由于乾隆的昏庸,清朝失去了刷新军备的机会,最终在堕落的路上越走越远。乾隆死后五十年,清朝便在鸦片战争中遭遇了可耻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