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诸葛亮真的不会用兵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三国志》里描述的诸葛亮智勇双全,忠诚可靠,在他死后,司马懿观察蜀军留下的营垒,不禁感叹“天下奇才也!”《诸葛亮传》的末尾还附有一篇陈寿的简评,他先是称赞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又说其素有苞括四海、震荡宇内的志向,所以才几度引兵蹈涉中原、抗衡上国。最后陈寿评价说诸葛亮具有政治才干,但不擅长用兵,即“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所以才会导致北伐无功。
因此,在陈寿看来,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懂用兵,他没有出奇制胜、临阵应变的能力。所以当魏延请兵万人,想效法韩信从子午关出击,兵行险棋时,诸葛亮却断然拒绝了。对此,魏延怨恨不平,认为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嘲笑诸葛亮胆小。而按诸葛亮求稳的做法去北伐,最终也片功未立,可见诸葛亮用兵能力不怎么样。所以陈寿断定说:
“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里的这个评价给了许多读史的书生先入之见,他们坚决的认为诸葛亮北伐失败是因为用兵不行,好像换了孙武、白起或曹操来指挥,结果就一定能成功一样。
诸葛亮是否会用兵?
北伐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诸葛亮之后,历史上进行北伐的后辈可谓层出不穷。而且他们的国家并不比蜀汉弱,敌国也不比曹魏强,但很少有人能够成功。如果单单用结果来衡量一个主帅的指挥能力,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西晋灭亡,祖逖率军北伐,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结果晋军一直无法讨灭石勒,十年之后,晋朝内乱,祖逖忧死,北伐失败。我们是否也可断定“将略非祖逖所长欤”?
曹彬是北宋的名将,他参与指挥平定后蜀和南唐的战争,但是在北伐辽国时却遭遇了惨败。我们是否也可以据此说“将略非曹彬所长欤”?
北伐要想获得成功,不仅是收复几座旧城,而且要讨灭北边的国家。
东晋北伐,唯有桓温与刘裕成绩的最大。桓温北伐前秦时,成功收复了洛阳。他急忙向晋哀帝上疏,请朝廷迁都中原,一切北徙以充实河南,但朝廷见北土萧条,人情疑惧,不肯北迁。在孙绰等人的劝告下,桓温放弃了迁都的计划。数年后洛阳再度沦陷,晋室错失回归中原的时机。这场北伐也归于失败,那么北伐无功,是否也是因为“将略非桓温所长欤”?
刘裕是南北朝时最会打仗的汉人皇帝,他歼灭的国家数不胜数。在灭亡后秦,刘裕成功收复了沦陷于胡人长达百年的长安,他召集诸将,谋议迁都洛阳。参军王仲德劝阻说:“非常之事,固非常人所及,必致骇动。今暴师日久,士卒思归,迁都之计,未可议也”。部将也都认为晋军没法守住北伐的成果,刘裕又想留驻长安以经略西北,而诸将皆久役思归,加上刘穆之病卒,朝中根本无托,只得回师江南。五年后,长安和洛阳又重新沦陷,这次北伐也是无功而反。那么也可以据此评论说“将略非刘裕所长欤”?
将北伐失败的原因归于诸葛亮的用兵能力,或者根据北伐失败的结果来怀疑诸葛亮的用兵能力,这都是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客观形势,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且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些书生是军事盲,他们完全没有认识到诸葛亮的真实目的——北伐不是为了讨灭曹魏,而是为了保存蜀汉。
历史上北伐成功的将领寥寥无几
诸葛亮最初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茅庐授计刘备时,提出了隆中战略,说: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宋朝的书生苏洵读史至此,不禁废书长叹,说:“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认为诸葛亮没有把战略重心放在荆州,而是劝刘备窥取西川。西川地理闭塞,守不可出,出不可继,根本就不是北伐的理想根据地。后来也有书生继续批判说隆中对犯了分兵的错误,没有集中兵力去北伐。从西川和荆州两路北上,怎么讨灭得了曹魏呢?
在我们看来,论史者不应做事后诸葛,只论形势而不看实际,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
隆中对时,曹操雄踞中原,“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诸葛亮告诫刘备说“不可与争锋”;孙氏据有江东,根基坚固,故孔明又说“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由此可见,隆中对是以“不争操”和“不图权”为策略的,后人反以争操与图权来诘难其理论,岂非牛头不对马嘴?隆中对根本就不是后来北伐的指导思想,而是诸葛亮立足于当时刘备当时的困境而提出的解决方案。
当时刘备四处战败,旅寄江表,屯兵新野,外为曹操所逼,内为刘表所忌,几乎无地立足。所以诸葛亮才教他夺刘表之荆州、图刘璋之巴蜀以求自立。隆中对的根本目的是力求鼎足三分,至于霸业可成、兴复汉室之语不过是美言以感刘备而已。当人无尺寸之地时,哪里还顾得上图谋天下呢?诸葛亮知道曹操势力太大,已经不可与争锋;孙权根基稳固,只能交结为援。刘备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夺取荆州和西蜀来作为立足之地,然后“待天下有变”,再去考虑统一天下的问题。
后来关羽和刘备皆不用其言,不满足于三分,而是急切要统一。关羽想要自己北伐灭魏,故而反失荆州;刘备称帝后欲东图江左,讨灭孙权,尽长江为己有,然后再北伐曹魏。终败于猇亭,无能为也。
在关羽、刘备相继失败后,蜀国丧失了荆州、仅保有西川之地,连三岁小孩都知道北伐灭曹魏比登天还难,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吗?
诸葛亮北伐示意图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是灭魏,而是要存蜀
诸葛亮北伐曹魏,不听魏延之劝,不肯从子午谷出,直捣长安,而是执意西出祁山,趋近秦、陇。结果连年征战,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最终病死于五丈原。议者因此非议诸葛亮的用兵能力,认为其为人过于谨慎,不敢冒险,不懂奇兵之效,陈寿更说将略非诸葛亮所长。
细考其究竟,其实不然。诸葛亮北伐曹魏,名为攻而实为守,是以攻为守而已。曹魏之强,蜀不足以灭之,即使诸葛亮听从魏延的计谋,出奇兵攻取长安,蜀军亦未必能守得住。长安地处关中,靠近洛阳,是曹魏必守、必救、必反攻之地。且偏远于蜀汉,粮道漫长而险难,蜀国即使能攻下长安亦不能坚守到底,大概率还是像桓温、刘裕北伐那样,归于失败而已。所以诸葛亮拒绝使用魏延的计谋,他并不认为蜀国具备灭亡魏国的实力。
诸葛亮北伐实际上并不是志在灭亡曹魏,而是要巩固蜀汉。以诸葛亮之战略,欲从祁山进取,渐序攻克天水、南安、阴平等地,用来做为蜀国抗击曹魏将来入侵的屏障,所以其北伐中原实是以攻为守。这点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就指出来了,他说:
“秦、陇者,非长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门户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险而民疆,诚收之以为外蔽,则武都、阴平在怀抱之中,魏不能越剑阁以收蜀之北,复不能绕阶、文以捣蜀之西,则蜀可巩固以存,而待时以进,公之定算在此矣。公没蜀衰,魏果由阴平以袭汉,夫乃知公之定算,名为攻而实为守计也。”
当关羽战死,失去荆州后,诸葛亮自知道隆中分兵两路北伐灭亡曹魏的战略已经破产,因而转为防御。以攻为守是为了迷乱敌军,“克复中原”也不过是个口号,这自然不能明白地向部下做出说明,因此诸葛亮无法安抚魏延,只能任由其怨恨。
诸葛亮死后,费祎和姜维皆不知北伐的真意,因此出现了九伐中原、以攻为攻的错误战略。欲以柔弱之蜀汉兼并强大之曹魏,反而使蜀汉日益衰弱,终于败亡,人之战略眼光差异,如此。
所以,不懂军事、地理与形势,就胆敢妄议古人,这是可笑的书生之见。正所谓“古人作事无巨细, 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 冢中笑尔书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