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斯巴达战士到底是什么炼成的 他们最后又是什么消失的

日期:2023-10-2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斯巴达战士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大概十年前,曾带基友看了非常经典的古代战争电影《斯巴达300勇士》,讲述波斯30万大军压境,斯巴达王李奥尼达率本国300勇士迎战薛西斯一世的故事。直到现在,“斯巴达式”这个词仍经常作为“刻苦”和“地狱式训练”的代名词。

  斯巴达是古希腊城邦之一,斯巴达人在历史上则是出了名的骁勇善战。古希腊史学家色诺芬曾说过:“只有斯巴达人才是真正的战争艺术家。”整个城邦“国家至上,军事第一”,以建设军事强国为目标,并且从娃娃抓起,从小培育战士。斯巴达男人为国家作战,女人为国家生育,因为害怕外邦人移居有碍它的军事生活,斯巴达实施严格排外政策,禁止外邦人无故入境。

  斯巴达人自小孩出世开始,便会检验身体,有残缺体弱的会以葡萄酒灌死,弃尸荒野,只有健康的小孩能存活。斯巴达小孩自小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小孩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以后,他们会离开家庭,接受正式教育直到30岁。在斯巴达征服麦西尼亚人后,就迫令他们成为黑劳士奴隶,这些奴隶负责经济生产活动,因此斯巴达公民不用从事劳动,可以专心兵事。

  据记载,斯巴达小孩7岁起会集中在“公餐”中生活,并教育他们绝对效忠国家,而不是个人家庭。他们过着军营式的生活,定期跑步、掷铁饼、打拳和学剑。“公餐”的管理者只会提供少量食物,并鼓励他们自由觅食或偷取食物自生自灭。这些少年一旦被抓会受重罚,受罚期间不许求饶叫喊,而且不论天气冷暖,他们只能穿一件外套并光头赤脚,总之就是优胜劣汰,培养强悍的性格。

  斯巴达教育重视荣誉不言撤退。在踏入青少年时期后,斯巴达人会成为预备兵,正式接受军事训练。在军法中,不允许任何斯巴达战士后退,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前进得胜,或战死沙场才会获社会嘉许。被发现逃离战场,或尸体是背对敌人扒下(逃跑被打死),会被视为最不光彩的死法。据说斯巴达会定期让成年男子杀害奴隶,一方面培养战士们的血性,另外也可以控制奴隶人口。他们在20岁正式成为军人,但要在30岁以前,争取加入任何一个“公餐”,才会获得正式公民权利,成家立室。直到60岁退役,他们仍然是城邦后备军。

  斯巴达人自小被灌输效忠“公餐”,十分强调集体精神。有观点认为这与古希腊流行步兵集团战斗有关。古希腊人会配以长枪圆盾,披青铜战甲,以密集步兵矩阵的单元编排方式进行战争,士兵身穿红色披风扰乱敌人视线,作战时保持完整队形前进,盾牌重置让敌人错估斯巴达兵力,保证军队方阵中所有长矛同时冲入敌人正面,将敌人一举歼灭。这种步兵集团冲击的决胜关键往往不是战术运用,而是在部队能否维持纪律。因此在古希腊战争概念下,战争不讲个人主义,而是团体合作。

  斯巴达战士的基本装备,分别是约二米七的双尖长矛,近一米长的刀及重达30磅青铜盾牌。在战斗时,斯巴达战士喜欢与对手保持一个以长矛可触及的攻防距离,以直径达一米的圆盾保护身体,不让敌人近身,并可以牢牢保持方阵,置对手于死地。在兵器使用上,为了有效沿着盾边挪移长矛,他们不会运用现代掷长矛的握法(即矛头由小拇指方向伸出,矛尾朝上),而以相反的方向握矛,方便长矛作更多角度攻击。

  严酷的军事训练下,斯巴达人坚不可摧,创造出了辉煌的战绩。但是,他们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这是为什么呢?

  正是由于斯巴达人不从事劳动,底层的奴隶必然会受到残酷的压迫,久而久之反抗便不可避免。再加上他们穷兵黩武,过于崇尚武力,缺乏思想与技术的支撑,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当奴隶们揭竿而起,斯巴达人纵使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无法力挽狂澜,最终滑向没落的深渊。这也印证了中国那句古话: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