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诸侯无故不杀牛 古人真的可以随意吃到牛肉吗

日期:2023-10-2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古代牛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现代社会的主要标签就是科技发达,即使是耕地这种比较传统的经济模式,也都是由一些大型的农业机械代劳。所以要想在城市中看到耕牛的身影,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恐怕只能去一些比较大型的动物园了。

  “牛”作为一种大型哺乳动物,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历史中,所承载的重要历史价值和作用,都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尤其是在以农耕文明为载体的中国,“牛”俨然已经成为了,农耕文明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从先秦时期一直到现代社会,“牛”这种既蕴含历史意义,又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动物,就从未离开过中国历史舞台。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牛”就没有中国农业大国的地位。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古代人对牛的崇拜,以及自上而下对待牛的态度,其实都要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所以在古代即使再豪放的民风,也不敢轻易宰杀耕牛,就更不用提吃牛肉了。

  “牛”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1.耕牛与古代农业的密切关系

  耕牛作为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始于神农氏“尝百草”,识“五谷”制“耒耜”。据传说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辨别出了“稻、黍、稷、麦、菽”。同时也发现了“五谷”,入地后隔年即可生长的自然规律。

  于是他发明了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木制农具“耒耜”, 人们在使用这种农具耕地时,发现不仅劳动效率特别高,而且第二年所获得的收成也特别好。至此古代农耕文化的雏形出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保障。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与进步,古代中国文化也得到了十足发展。人们在神农氏发明的农业技术基础之上,经过不断改良与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土地为依托以及农业技术为契机的,极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笔者认为农耕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辅相成。当“五谷”第一次从土地中生长出来,以及“耒耜”开始参与农耕的时候,古人就享受到了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好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前进,生产力发展在农耕上的体现也越来越明显。

  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单纯依靠人力的农耕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此时急需一种可以替代人力的农耕技术,这其实也为“耕牛”参与到农耕之中,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2.铁制农具出现,促进“牛耕技术”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农具被发明出来,“铁犁”与耕牛从此合二为一,为古代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开始普遍使用“牛耕”代替人力,说明耕牛已经成为了古代农业的主要依托。

  西汉时期以耕牛为基础的“牛耕技术”的出现,不仅体现出了古代农耕文明,向更加成熟和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次巨大飞跃。同时也标志着古代农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时作为“牛耕技术”主体的耕牛,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农业发展,乃至未来3000多年农业历史中的主角。笔者认为其实从耕地概念出现伊始,就已经为耕牛出现埋下了重要伏笔。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农业社会中“牛”的地位甚至要比人还高。

  “牛”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秦国立法保护耕牛

  从客观角度上来讲“牛耕技术”,其实并不是发源于西汉。只不过西汉时期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所以“牛耕技术”在此时到了一个高峰。如果从根源上来讲,“以牛为耕”起源于战国末期的强秦。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不仅使原本落后的秦国后来者居,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其中普遍使用“牛耕”就是一次质的飞跃。不仅改变了用马耕田的历史,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牛耕”不仅是秦国重视农业的一项具体表现,而且还曾立法:“盗马者死,盗牛者加。”这说明耕牛在战国末期的地位,已经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并且在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已经完全超越了“马”的地位。

  2. 《礼记》之“诸侯无故不杀牛”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偷盗耕牛的罪行都被列入了法律之中,何况是私自宰杀耕牛呢?而且《礼记》中还曾立下“诸侯无故不杀牛”的刑律条文。就连生活在社会顶层的贵族和诸侯,都不能无缘无故的宰杀耕牛,就更不用提生活于民间的普通老百姓了。

  虽然周朝时会用“马牲”和“牛牲”,作为一些大型祭祀场景中的祭品。但是除此之外无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平民,都不能无故杀牛或者吃牛肉。否则就会受到相应法律的制裁。严重者甚至会被处以极刑。

  尤其是普通百姓要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牛,就不仅仅是受到责罚那么简单了。严重的甚至会被认为是有窃国之心。一旦被人发现或者告发不仅自己难逃一死,而且还会连累整个家族坐牢。

  在两汉时期无论是哪个阶层的人,如果随意杀牛就要“以命抵命”。也就是说汉朝时牛的命要比人命还金贵。而隋唐时期私自杀一头牛至少要被判徒刑一年,如果杀两头甚至更多头牛,项上人头就会被铡刀砍下。

  宋朝时期“无故杀牛者罚做三年苦役”。杀牛的人不仅要为朝廷白干三年重体力活,甚至还要依据情节严重程度,受到其他方面的责罚;到了元朝虽然杀牛的成本有所降低,但是也会被“杖责一百”。

  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逐渐提高,耕牛的数量也有所提升。所以累死或者病死的耕牛,可以准许百姓食用。但前提是不能杀害生命力旺盛的耕牛,否则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虽然责罚或者制裁的程度有所下降,但也体现出了耕牛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3.古人想吃牛肉比登天还难

  通过这些史料记载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牛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几乎除了周代以外的其他朝代,都曾经为保护耕牛而立法。在如此严峻的刑律之下,只要不是脑袋短路,相信谁也不会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去杀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仅“牛”在古代社会中是一种稀有之物,而且就连牛肉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作为耕种土地的主要劳动力,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低层百姓,都不会轻易或者随随便便宰杀耕牛。

  在这种前提的影响之下,古代人要想吃牛肉简直要比登天还难。因为贵族和诸侯都不能轻易吃到牛肉,作为当时社会中的平常人,也就更不可能尝到牛肉的味道了。所以说古代人“大碗喝酒”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如果想要大口吃牛肉,就应该先摸摸自己的脑袋。

  《水浒传》中描写的“吃牛肉”情节,只能是一场虚无的梦

  1.《水浒传》中的“牛肉情结”,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曾有很多描写梁山好汉喝酒吃肉的桥段。生活在北宋时期的人,难道真的可以每天吃牛肉吗?如果大家真的相信施耐庵,笔下的文字句句属实,那么只能说你还不了解历史。

  《水浒传》中关于北宋人吃牛肉,曾有过这样的描写:“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

  梁山好汉一边吃着熟牛肉,一边喝着温热的小酒,这种感觉既惬意又舒坦。而且这样的描写也完全符合好汉们的个人气质。但是北宋时期不仅依然禁止屠宰耕牛。而且无论官私只要随意宰杀耕田的黄牛,就会被罚做三年苦役。

  北宋作为汉族人建立的又一个大一统帝国,无论政治多么清明、经济多么发达,其实都离不开农业立国的基本属性。既然农业是北宋政治的重要支撑,那么政府又怎么可能,允许民间私自宰杀并大肆吃牛肉呢?

  2.历朝历代禁止杀牛的主客观原因

  笔者认为历史中的历朝历代,之所以都极力反对宰杀耕牛,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生产力。因为牛作为古代农耕中的主要劳动力,一旦受到大肆宰杀之后,不仅会大大减弱生产力,而且还会直接影响粮食产量。

  耕牛作为辅助农民耕地的主要牲畜,虽然无法与现代化的耕地机械相比较,但是在古代社会中,却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古代社会没有“牛耕技术”,想必生产力至少要滞后上千年。

  耕牛作为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工具,不仅仅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古代统治者,为了保障王朝统治的重要契机之一。因为耕牛在农耕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可以保证农民生产,而且也可以保障正常缴纳、税粮。

  笔者认为究其根源,古代之所以不允许私自宰杀耕牛或者吃牛肉,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吃耕牛会影响生产力,而生产力下降就会影响税收,最终影响的是整个国家的稳定。

  结 语

  耕牛作为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以及王朝统治的政治筹码。所起到的作用和做出的重要贡献,其实完全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力。实际上不能无辜宰杀耕牛,其深刻涵义就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耕牛就是那个导火索,一旦耕牛被大肆屠宰,并且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普通食物。不仅会严重影响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动摇统治者的统治根基。基于这些因素古代人才没有吃牛肉的口福。

  但是无论任何事情都会有例外,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不许杀牛,无论是贵族、诸侯还是百姓,也都不能随意地吃牛肉。但是依然会有一胆大妄为者,会冒着坐牢或被杀头的风险,偷偷图啥更牛只图一时痛快。

  【参考文献】

  杨津涛《古代禁止杀牛,梁山好汉哪能顿顿熟牛肉?》

  汪瑶《宋人吃牛肉并非寻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