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国祚为什么会那么久 因为有一套长期的攻防战略和战术

日期:2023-10-2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宋朝国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因为无论是对辽夏金蒙,宋朝都研究出了一套可以长期较为有效的攻防战略和战术。

  什么叫做“较为有效”?宋辽打了二十多年,宋夏宋金断断续续打了几十年,宋蒙打了四十多年。宋军虽不止一次出现崩盘,但大部分时候也算得上打得有来有回。我说的“较为有效的攻防战略战术”就是指的那些有来有回的时期,所以请不要在我这个回答下玩“挫送”或者“靖康”的梗了,勿谓言之不预

  辽金夏蒙的军队共同特点是擅长高速穿插和长途奔袭。缺点是不善于攻城、水战和常规后勤补给(打草谷属于非常规补给手段)。宋军针对以上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对辽:

  对辽作战主要两个战场:河北和山西。山西的应对策略比较简单,山西的地形本来就不适合骑兵突袭。辽军的表现也就那么回事。河北方向就很麻烦,一马平川几乎是骑兵作战的天堂,但是辽军也不是没有弱点。之前说过,辽军常规后勤补给能力比较弱,一部分粮食供给需要靠抢劫维持。所以宋军采取的是在一线部署少量军队坚守,在二线(灜州、定州、沧州)部署主力。等辽主力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宋军二线主力依托河北地区的几条较大的河流迅速贴上去。

  古代没有手机,辽军一旦把打草谷部队撒出去,主力势必要停下来等待他们归队。这时候如果宋军主力出现,辽军主帅要么选择和宋军野战,要么只能收拢劫掠部队绕开宋军队野战部队。前一个选项辽军吃过不少亏(比如满城战役),但如果选择绕过宋军主力,那么意味着辽军以战养战的目的就无法达成,那就极大缩短了自己在宋境活动的时间。

  二十多年的宋辽战争,中后期基本就是对辽军反复对宋军一线二线以及开封总预备队的反复试探攻击。在每一条线上都撞的头破血流后,辽军选择了议和。

  对西夏

  西夏的情况与辽类似,野战能力更弱一些(好水川五比一优势打得还是很吃力),攻城能力也不行。但宋夏边境是由五个被山岭隔开的独立山地战区,这种情况,骑兵更多的西夏在运动战中有很大优势。即使在宋夏战争后期,西夏都可能利用四条腿跑的更快这点在局部战场形成巨大的数量优势。

  宋人采取的策略则是:塔防。在山谷和险要地区修筑城堡,然后以城堡为依托招募内地汉人百姓屯田,收服周边小部落作为雇佣军。说白了主要就是欺负西夏攻城不行:既然局部以少对多是常态,那就让常态对少数派更有利。再往后,宋军开始把堡垒修到西夏境内,把守城完成了战略进攻。

  对金

  金军不同于辽夏,金军的攻城能力比前两者有很大提升。而北宋末的宋军素质也不如之前,尤其是宋军的野战能力是两宋的历史最低点,加上北宋末南宋初决策层的愚蠢,才有了靖康之耻这样悲惨结局。南宋前中期,对金的作战基本立足于两点:恢复的野战能力以及有效利用水上作战与补给。

  前者没什么可说的,就是一个字:练。这就是岳飞因为自己儿子训练时落马就会责罚他的原因。

  后者说白了就是利用航运解决宋军后勤的短板。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抵消掉金军通过穿插迂回断宋军粮道的部分风险。此外,南宋还通过联合北方义军袭击金朝后方。但是宋金战争中还是暴露了南宋一个巨大问题:战略决策层的低能。宋金战争和宋元战争长期都是川陕、湖北、江淮延绵整个南北中原的大混战(时不时还要捎上山东山西)。以当时的通讯能力,协调这么大范围的作战几乎是不可能的。南宋又把陪都设在偏东南的临安,这就导致了中后期对四川和山东战区的频繁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