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要编纂永乐大典 朱棣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日期:2023-10-2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朱棣修永乐大典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朱棣是历史上篡位最失败的皇帝,因为篡位过程太过明显。然而,朱棣也是历史上篡位最成功的皇帝,因为朱棣编纂了《永乐大典》!

  朱棣编纂《永乐大典》十分成功,不仅仅在《永乐大典》的成就方面,更是在朱棣决策方面。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严的等级制度沿袭千年。虽然帝王世家掌握至高无上的话语权,但是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观念之下,造反篡位的帽子戴上的那一刻就注定被写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帝王也不例外。而这一切道理,朱棣在诛杀方孝孺十族时就已经痛悟。

  以朱棣的才智,不可能以无尽的杀戮堵住儒臣之嘴。此时的朱棣抓到了儒臣的痛处,每一个儒臣都想载入史册,而他们缺少的就是一个机会——编纂《永乐大典》。公元1403年,朱棣以当前书籍名类繁多,内容繁杂冗长,不适合流传后世,需要编纂一部全类书籍。至于内容方面必须囊括所有类别,经济方面更是完全不在忧虑范围之内。

  可以看出,朱棣如此大手笔并不全是转移儒臣视线,但是主编解缙等人并未看出。主编解缙带领群臣奋斗了一年,“文献大成”呈献给朱棣的时候可想而知,如此匆匆而为的作品被朱棣批的体无完肤。此次,朱棣将期限无限制延长,下令必须囊括已知的所有书籍和文化种类,内容上务必详实,明朝书法大家解缙被任命为总编修。

  据记载,此次重修工作规模极其宏大,组成人员包括“正总裁3人,副总裁25人,纂修387人,催纂5人,编写332人,看样57人,誊写1381人,续送教授10人,办事官吏20人,凡2180人。”2180人耗时三年《永乐大典》终成定稿,而成书抄写又用了3000人抄写一年。规模如此宏大旷古烁今,为表功绩,明成祖朱棣亲自御笔作序,赐名《永乐大典》。成书后,《永乐大典》时至今日仍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共22877卷,仅目录就有60卷。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文学百科,明成祖之前所有流传文献几乎全部囊括。全书共3亿7000万字,文字皆以小楷攥写,分装11095册。明代官用字体为馆阁体楷书,而《永乐大典》也是全文皆是,对于其中的山川河流,器物工艺等等都是以白描手法描绘。

  据记载,《永乐大典》包装奢华,金色封面显耀着自己的地位。《永乐大典》成书长50.3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其中不仅存在对古籍的记录,更有特色的是编修大臣对古籍内容不好理解部分做的注解。有人会将《四库全书》做以类比,但是,《永乐大典》中对古籍力求真实,对其内容更是丝毫不改,这与《四库全书》有着本质区别。

  《永乐大典》是独一无二的,3亿7000万字重抄一遍可是用了3000人费时一年。所以当时刊印的可能性完全不存在,而重抄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在朱棣时期,世存的《永乐大典》仅有原稿和成书两套。明朝嘉靖皇帝对于《永乐大典》喜爱尤佳。但可惜天公不作美,1557年,皇宫大火,在嘉靖的努力之下虽然大殿没有保存,但是文楼中的《永乐大典》并未危急。为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嘉靖决定“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

  明朝时局稳定,天下富庶,所以具备重抄的条件。在徐阶的努力之下,重抄的官员工作条件极为优越,不仅每天有没事美酒,更有浆果辅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抄官员可以不上早朝,同时能拿到重抄津贴。官员的积极性极度激发,但可惜的是朱棣时期的书法家造诣较高,嘉靖年间的抄本字体上稍有逊色。隆庆初年完成抄录时,世间流传的《永乐大典》应该正副本两套。

  众所周知,如今世间流传的《永乐大典》仅剩嘉靖年间抄本,且全文剩余不到全书的百分之四。清代后期,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此次侵略带来的不仅仅是圆明园的毁灭,还有保存在翰林院的《永乐大典》。外国侵略者对于珍宝仅抱有两种态度,一是带走,二是毁灭。而《永乐大典》则是后者。在这之后,珍本仅有极少部分被转卖各国。如今传世的仅剩400册左右,且无一例外俱是嘉靖副本。

  此时,对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必然存在,但是全部归咎于帝国主义侵略者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实际上在康熙年间,我国记录的副本就已经少了一千多册,而正本也早早杳无音讯乾隆爷编纂《四库全书》概念初起时,所记载的《永乐大典》只存9881册,而光绪二十六年所记载副本存量更是不足800册。所以,八国联军对于《永乐大典》的损毁仅在400册前后,而更多的是被朝廷官员内部腐蚀殆尽。

  嘉靖副本虽世存四百余册,但是全貌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正本的下落一直都是未解之谜。很多学者认为,正本的根源,更多的倾向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或是明世宗对于《永乐大典》爱不释手带入永陵陪葬。这两点都稍有瑕疵,战乱损毁文渊阁,但没有人敢肯定正本就在其中。而带入祖先的功绩作为陪葬,明世宗是否有这个勇气也待商榷。不管怎样,破坏永陵寻求结果并不实际。

  如今正本《永乐大典》下落不详,而手抄本也不负完整。如今我们面对这不巨作,只能遗憾的通过史书记载一观全貌。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倘若不是《永乐大典》,像《旧唐书》、《资治通鉴续编》这些在明末已经失传,是在清朝时期这些估计又再次从永乐大典中再抄出来,否则我们现在的二十四史就是二十三史了。2014年,南京图书馆将明朝内府所抄的《永乐大典》残页对外展出。几百年后,手抄本重见,直面已经微微泛皇,好像诉说着陈年旧事。展出的仅有一页残页,而高度上已经不尽完整。但是上面的文字百年后仍是鲜艳如初,像大众诉说着当年《永乐大典》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