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迁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形势所逼,不得不这么做

日期:2023-10-2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永乐迁都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国都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天下最繁华的地方。自秦朝唐朝,大一统王朝的国都一直在长安和洛阳二地交替,盖因此时华夏大地的农耕发达地区都处于黄河流域,人口集中,长安和洛阳都在此条东西轴线上。唐末地方军阀混战,长安和洛阳之地都已破败,人口流失严重,此时凭着水利优势的开封成为新的都城首选,到了元代,疆域广阔,忽必烈选择自己的起家之地燕京为国都,而此时华夏因为北方历代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快速开发,明太祖正是凭着南京这个地方,虎踞龙蟠。但是明成祖登上皇位以后却排除万难,选择迁都到燕京。具体原因众说纷纭,其实他是为形势所逼,不得不而为之。

  明朝燕京皇宫

  01永乐帝面对的政治形势

  明太祖最心仪的太子人选是长子,可惜长子英年早逝,考虑到无论再无论立哪个儿子,都会引起其他儿子不满,进而导致天下动乱,干脆就立了长子的儿子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朱允炆继位以后,担心自己有朝一日成为晋惠帝一样的君主,被叔叔们所欺负,就主动出击,开始削藩,力度不可谓不大,速度不可谓不迅猛,一出手就是拿下了周藩,紧接着拿下齐、代、岷和湘四藩。可就在他准备对燕藩下手时,燕王打着靖难的旗帜反了,燕王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硬生生地以一藩之力仅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就打败了他,登上帝位,改年号为永乐,被世人称为永乐皇帝。

  永乐帝登基时,对他那个侄儿皇帝的旧臣进行了大清洗,确保自己的皇权稳固和政令畅行,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他发现南京不光只有支持他侄儿的势力,还有大批他父皇留下来的勋贵。这些人所构成的庞大开国勋贵集团仿佛无处不在,老徐家的、老汤家的、老刘家的、老常家的、老李家的等等,势力盘根错节,加上很多都还是老爷子一手提拔起来的,对他天生就差了一丢俯首帖耳的感觉。这让永乐帝很是头大,无论他想做些什么创举,总会有一堆人出来反对,甚至拆台。这种政治形势就像隋炀帝面对的,当时隋朝都城是长安,可是长安从西魏开始就留下了一大批官僚地主,尤其是势力庞大的关陇贵族集团,来自各方面的掣肘太多,最后逼的他没有办法,跑到洛阳去定都了。

  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决定了王朝的核心统治力,王朝的核心统治力又决定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如同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皇帝的权力得不到保证,王朝陷入分裂和动乱的局面。纵观历代王朝,能够影响皇帝权力的主要是官僚地主阶级,一旦他们和皇帝对着来,皇帝就无法推行有效政策来发展国家,如同王安石变法,原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但是受到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的反对而失败。永乐帝本就有志成为大帝,岂能不有所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

  明太祖起家时招募班底

  02永乐帝面对的文化形势

  常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地区气候温和,加上自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后,经历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一直到明成祖登基,一千多年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这种文化从里到外透露而出的都是一种柔约的气息。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心思细腻、温良如玉,这种特质对于文人们来说是极好的,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就差了一些燕赵的豪情壮志。无论是定都江南的东晋、刘宋、南梁、南齐、南陈、南唐还是南宋,这些王朝的皇帝们大多都沉迷在这种柔美的江南文化中而不可自拔,偏安一隅,安逸中等候着灭亡的那一天到来。陈后主、南唐后主就是典型的例子,两位皇帝才情非凡,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偏偏就少了一些豪情,结局不可谓不悲惨,带领着王朝走向了深渊。

  文化是文明发展的结果,文化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同古希腊文化决定了很多吸收了希腊文明的欧洲人更加崇尚个人主义,古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人会更加注重集体主义。故而南京这这文化形势是不利于明朝统治者的培养,先秦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永乐帝就算是为了子孙的培养,也需要考虑将都城迁移。

  诗中江南、画中江南

  03永乐帝面对的经济形势

  1、农业经济:先秦时期,江南地区人口少、气候差,农业经济得不到发展,一直到三国时期气候条件开始改善,孙吴大肆填淤造田才有了一定的农业经济基础,待到西晋末年群魔乱舞,衣冠南渡,大量的地主阶层进入到江南地区,让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初具规模。经过隋朝末年,唐朝末年的天下动乱,北方更多的地主阶层涌入江南地区,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规模开始和北方地区持平。然后经过两宋和大元三朝的发展,待到明成祖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产值已经远远超过北方,有苏湖足,天下足的美誉。

  2、商业经济:汉朝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受战乱影响时而能通时而不能通,江南地区的商人们就迎风逐浪,开辟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让江南地区的商业经济也领先北方。

  3、工业经济:古代中国对外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绸、茶叶和瓷器三种,而这三种商品主要都是产自于江南地区,如此条件下,江南地区的工业经济也远远领先北方。

  南方经济比北方更加多样化,也更加有活力,就算单纯的农业经济,南方也比北方发展的好。南北经济差距如此之大,必然会造成北方发展更加不平衡,进而引发北方各阶级的动乱,威胁明王朝的统治,如同南联盟的四分五裂。对于明王朝来说,缩小南北经济差距的最好办法就是迁都到北方,以都城的行政力量来辐射和带动北方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04永乐帝面对的军事形势

  元惠宗打不过明太祖就从大都撤退到长城以北的蒙古传统势力区。明太祖很想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但是回到草原上的蒙古骑兵仿佛找到了先祖成吉思汗时的荣耀,数次打退明太祖的进攻,并且对中原之心不死,时而就派兵扰边。明朝毕竟是农耕文明,想有效打击草原文明太难,最后明太祖只能采取守势,安排自己几个年龄较长的儿子卫戍北方,屏藩朝廷,永乐帝之前就是其中的燕藩。永乐帝与蒙古势力多年交战,对于蒙古的实力威胁比任何人都清楚,故而多次御驾亲征打击蒙古势力,但是军事上讲究兵贵神速,从南京到蒙古实在是太远,无论是中央朝廷对战场形势的把握还是后勤补给都很不给力,所以从明太祖到永乐帝初期数次打击蒙古势力的效果都不甚明显,反而对明王朝经济造成巨大的压力。为了保证明王朝北方边疆的安宁,不重蹈北宋靖康故事,永乐帝也必须迁都到北方。

  明初疆域图

  结语: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形势都逼着永乐帝不得不迁都到北方,而当时的北方能够作为都城选择的只有开封、洛阳、西安和燕京。其中开封处于中原腹心地带,水运也算发达,但是无险可守,北宋已然在定都开封的选择上吃了大亏,永乐帝是断不会选择的。西安在唐朝中后期就已经不堪重负,土地流失日益严重,物质贫瘠,很难支撑起一个明朝的都城。洛阳倒是一处很好的选择,可惜比起燕京是永乐帝起家的地方,加上元朝近百年的建设,二者之间,毫无疑问,对于永乐帝来说迁都燕京是最佳选择,后面历史的发展也佐证了他的英明之举。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