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的藩王们是怎么想的 这场灾难为何没有波及全国

日期:2023-10-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靖难之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以下犯上,历史上诸侯与皇帝之间的斗争大多以诸侯的失败告终,原因主要在于一来皇帝占据大义名分,在法理上拥有天然的优势,二来皇室兵多将广,在兵力配置上占据优势,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不过历史总会出现意外,明朝的靖难之役就是如此。

  原本朱允炆占据大义名分,他为帝王,以朝廷的名义对燕王朱棣采取军事行动合法合理,再加之他有全国之力,朱棣当时仅仅只有北平周边几座城池和几万兵马,实力悬殊,谁曾想结果却出人意料的是朱棣攻占南京城,朱允炆命丧大火,丢失帝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其他藩王和大臣是怎么想的呢?

  朱允炆的削藩失败,我们常常总结的不外乎一是因为朱允炆削藩的时机不成熟和削藩的杂乱无计划,时机不成熟表现在朱允炆刚登基,民心等各方面不稳固就迫不及待的进行削藩,杂乱无计划表现在面对藩王的势大,朱允炆不经考虑直接在半年之内将势力比较强大的五王全部废黜,尤其是在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的爵位,削藩之心昭然若揭,此举不仅给了朱棣准备之机也彻底得罪了朱元璋的其他子嗣,将维护皇权的削藩行为演变为皇室与诸侯王之间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要知道当年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并没有立马废除诸侯王的封国,而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采取推恩令的方式徐徐图之。

  二为朱元璋的缘故,因为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的早逝,让朱元璋对能征善战的武将展开大肆屠戮结果导致在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无将可用。

  其实与其说朱允炆因削藩失败丢失皇位,倒不如说朱允炆因为执政的理想化丢失了民心,在三位儒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不切实际的鼓舞下,年轻的朱允炆对真正的朝堂运作并不熟悉,改革朝制,大幅提升文官地位无形中得罪了武将,贸然削藩又将各路藩王彻底得罪。朱元璋为什么会给藩王军事权力?就是为了给皇室提供最后一道保障,万一有奸臣在朝廷当道,皇帝可以用诸王的兵力拨乱反正

  在得罪了藩王和武将之后,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较量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朱允炆派去进攻朱棣的将领们出工不出力,剩下有实力的藩王要么向朱棣表示臣服,要么不为所动,比如谷王朱橞,朱允炆让他守卫金川门,他倒好得知朱棣前来进攻时直接开门投降了。

  藩王和将领们都如此表现,更别提百姓了,在他们眼里朱允炆与朱棣的争斗本质上是老朱家自己的内部矛盾,不论谁当皇帝,天下还姓朱,与他们关系不大,他们也没必要造反,只要谁取得胜利表示臣服即可,甚至因为朱棣的尚武,武将们更希望朱棣取得胜利。

  朱棣也很聪明,攻占南京城后,直接恢复被朱允炆废除爵位的藩王们的爵位,其他藩王看朱棣如此表现,自然对他表示拥护,所以靖难之役在朱棣攻占南京城后便宣告结束,并没有进一步波及全国。

  朱棣当初是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起兵的,并不是造反,因此朱允炆名义上还是国家的君主,不过随着朱允炆在战乱中的“死亡”,皇位出现空缺,为了掩人耳目,为了合法合理,朱棣在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劝进下,“勉为其难”的登基为帝,明朝在朱棣的治理下迎来新的盛世。

  参考资料:《明通鉴.卷十三》

  《明太宗实录.卷一》

  《明鉴纲目.卷二》等。